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怀念上海的城市化景色
时间:2013-02-03 11:07:53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苏小和  

    提到民国的城市,许多人都会怀念上海,或许会有许多人想到身居上海的永安公司。应该说,永安公司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百货公司,1918年在上海开业,是当时上海商业的标杆企业。民国5年,郭氏兄弟以每年5万两白银的高额租金,租得南京路浙江路口8亩15分1厘8毫的地皮,建造了一栋英式6层的永安大厦,同马路对面的先施公司相对,构成了上海外滩的商业建筑群。永安大厦的铺面商场,全部马赛克地坪,楼上均铺打蜡地板。民国21年,永安公司又买下紧靠浙江路晚清建造的新新舞台,新建一栋19层流线型永安新厦,在第4层凌空架起2座封闭式天桥,与西边永安公司连接,东西两处,有“空中通道”连接,十足的洋场风格。今天上海的华联商厦,就是昔日的永安公司。虽然意识形态变幻,党派易帜,但商业的传承,却稳健又绵长,这正是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上海在民国初年的城市化发展,并不是一种完全均衡意义上的发展,原因在于,上海被划分成租界和华界两部分,而租界又分成不同国家的租界,比如英租界、法租界等等。这导致这座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多重结构的区域性特征,主要反映为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差异。一般的逻辑在于,租界范围之内的城市化发展,明显快于华界。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10年到1942年,法租界的人口增长率是每年20%,公共租界5.79%,而华界则只有4%。日本从1937年开始入侵中国,这更是加剧了人口快速向租界迁徙的速度与规模。但特殊之处在于,在著名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我们反复陈述的1910年到1927年,整个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开放,市场有序,且国际市场环境趋于平静,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基本上呈现出均衡的态势,即华界范围之内的城市化发展,要好于租界的发展,人口净增长率要比租界高。1910年到1927年,华界的人口增长率是123.8%,公共租界只有67.5%。

   在土地需求的基本关系来分析这种现象,人们会再一次认识市场自由发展的基本逻辑。租界的出现,既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不均衡的行政分割,也是区域范围之内的土地资源垄断,这种市场的格局虽然会导致地价的高涨,但必然会减少市场的容量,进而影响城市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土地资源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公共租界的时间界限确定于1899年,所规定的占地面积是22.6平方公里,民国建立以后,没有扩充,这直接降低了公共租界的城市化速度。与之相反的是法租界的发展局面,由于法租界最后确定的年限是在1914年,占地面积扩展为10.22平方公里,较之以前增长了51%,土地的增加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尤其是推动各地优秀的企业家纷纷定居在法租界,因而形成了比较醒目的上海企业家群落。

   这再一次见证了市场的常识,是土地和人力等等资源性禀赋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是人们通常解读的政府设计。市场的自由交换的逻辑又带来了更加具有市场意义的城市格局,确保上海这座城市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真正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人才中心。

   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人潮汹涌的华界社区,也就是上海的非租界区,那里几乎汇集了全国各地来上海淘金的人们,无论是人口迁徙的数量,还是城市的面积版图,都是上海的主体。1927年,整个上海的华界区和晚清时期划定的行政区县合并在一起,导致整个土地面积达到了557平方公里。这里逐渐形成了几个城市人口核心地带,靠近租界的南面是老城区,即从明朝中期形成的上海县。南市的南郊,是随着黄浦江运输的繁荣发展起来的沿江街区,被上海人称为中国人的外滩,与外国人建立起来的外滩构成了一种城市的比较。苏州河北岸,就是著名的闸北区,这也是老区的发展形态,由一个小镇发展而来。然后就是黄浦江的东岸,渐渐出现了一些造船厂、货栈和码头,浦东区因此出现。

    正是由于大量华人的自由迁徙形成的城市化,才构成了上海城市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上海城市化的本土特征,也因此构成了上海市民阶层的成分和结构,以及民国初年企业家阶层的成分与结构。排在顶层的当然是公共租界内的工部局、法租界内的公董局,他们主要是外国企业家,其中有少数华人企业家。城内、闸北、浦东等华界范围内的企业家联合构成了总工程局,采取了一种市场自治管理的方式。一般意义上的居民,也有其组织形式,租界内的中国居民成立了公共租界纳税人会,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各种来上海的生意人以自己的籍贯为纽带,建立了各种区域性的商会,而这些商会后来又进行联合,成立了上海总商会,商会有自己纯粹的职业管理人员,人们熟知的青帮,就产生于此。

   这就是上海作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远东大城市形成的市场逻辑,最大的特点,是以城市化的方式,实现了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市场资源的结合。首先是基于开放社会和国际贸易的市场秩序。其次是人口的自由迁徙。第三是城市降低了市场交换的交易成本,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市场信息,为企业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市场的语境。第四则是企业家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创新的方式做大了市场的规模,促进了城市的继续发展。因此,上海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民国企业家阶层的不断涌现,构成了民国经济的宏大风景,成为一部市场经济史的最有模仿意义和示范意义的篇章。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