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美丽江苏”呼唤绿色GDP
时间:2013-01-30 08:43:29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宋金萍 汪晓霞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大段篇幅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个中要义及主要任务,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成为热得发烫的话题。
 
  以“生态生产力”创造财富
 
  “生态生产力”——从省政协委员、苏州绿世界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青的嘴里,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鲜的概念。“生态生产力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生产力,既关心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心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发展中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从长远看,这是人类创造财富的新变化。”宋青解释道。“相应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增长效率考核应从经济指标为主向经济环境综合考虑转变。”省政协委员、南大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说。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加大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切实减少灰霾污染。”这引发了省人大代表、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的共鸣。任平此次带来了“关于制定《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法规》降低和防范雾霾天气危害的建议”。“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快,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但如果呼吸的是毒气、喝的是毒水,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他认为,江苏推进两个率先,在经济发展率先的同时,也应率先在全国展开大气污染整治的立法。立法应围绕建立雾霾天气预警机制、科学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联防联控规范大气污染监管等方面展开。“比如,应控制城市建设进度,保留一定的大气排污通道,并预留一部分绿化带加速城镇建设的空气系统循环。”
 
  省人大代表、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凤春多次参与我省“碧水蓝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是真正的水源地,但在一些低矮的丘陵地区,水网低,挖沙、搞基建,引起河道堵塞,加上水花生、水葫芦等大量繁殖,造成河道沼泽化发展。”她认为,应加强农村河网疏浚、整治,充分考虑排洪,相应的河道管理长效机制也要建立起来。
 
  省政协委员、省商会副会长沙勇则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绿色产业的优秀民营企业,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电用水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政府采购也应向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民营企业倾斜。
 
  生态补偿“不发展”
 
  “推进生态补偿,探索‘绿色GDP’评价体系。”省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汪云甲建议,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同时,应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生态环境补偿筹资体系。
 
  毕军表示,应在中央、省和市级财政建立三级生态补偿基金,切实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提高各项资源费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倾斜。
 
  生态补偿“不发展”,在苏州已有先行尝试。省人大代表、苏州吴中区区长金洁呼吁,加大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立法。她说,生态保护不仅仅是建湿地、植绿化,而是对整个区域发展的宏观考量,包括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所以必须从立法层面加以重视。
 
  金洁告诉记者,太湖五分之三的水域在吴中,苏州市区有8个取水口在吴中,每天抽取182万吨水。所以,吴中有741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禁”、“限”当头。2010年环太湖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区43%,但到2011年只占23%,成了“经济洼地”,周边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明显低人一筹。吴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但环太湖地区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万至1.5万元。
 
  “保护不是负担,而是义务。应该让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金洁说,这两年,他们用非环太湖地区的快速发展来反哺环太湖地区。反哺,主要针对民生,学校、卫生、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均在加大,并在开发区建设了标准厂房,收益支持环太湖地区的薄弱村。据悉,吴中建区10多年来对环太湖地区的生态投入超过了140亿元,其中区一级就超过了100亿元,而连续两年市区两级进行生态补偿,每年超过了6000万元。金洁认为,吴中生态保护区的发展在全省具有样板价值,“但生态补偿与投入比、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比,还是远远不够。”

  增强公众生态现代化意识
 
  毕军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下的市场手段,需要用经济杠杆解决环境问题。比如,积极开展排污交易试点工作,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同时抓紧落实二氧化硫及COD等排污权交易实施办法,建立与完善排污权交易的市场;鼓励环境治理产业的民营化,鼓励用污水(中水)、垃圾处理收费许可质押贷款,筹集城市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改造资金。
 
  代表、委员们认为,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要树立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观念,通过完善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推进的机制,降低全社会环境管理的成本。“如何将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及和谐社会建设之中,是当前一个迫切的任务。”毕军表示,提升全体国民生态现代化意识,是生态现代化的关键。“政府单方面的环境投入已不足以支持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生态文明的主要参与者除了政府之外,还包括广大公众、代表公众利益的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视频网站、微博等新兴互联网信息平台等。只有进行环境信息获取和全社会共享机制的改革,才能引导利益相关者有序发表意见,继而减少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