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干兴邦:有一种空谈叫“不归我们管”
时间:2013-01-25 11:44:36  来源:晶报  

    除了相关部门的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让公职人员必须对纳税人负责的制度——那些成天把“不归我们管”挂在嘴边的人,乌纱和薪俸也可能没人管

    深圳新闻网近日组织了一项有关官话套话的调查,最终,“不归我们管”以48.84%的得票率成为网友选出的最让人反感“官话”。

    有事找到政府部门,被人家一句“不归我们管”堵得没脾气,这样的事恐怕许多人都遇到过。最近,河南中牟县一民房遭强拆,当事人拨通警方的电话后,得到的答复竟是“政府的事不归我们管” 。前不久,一位飞往云南西双版纳的旅客为反映机场旅客滞留问题,拨打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长热线“12345”,得到的答复也是“不归我们管”。如果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做一个调查,如果这些工作人员能如实作答,“不归我们管”恐怕也会成为最常用、最受欢迎的工作用语之一。

    一事当前,抛出“不归我们管”的好处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将责任推个干干净净,把前来“找麻烦的”或“潜在的麻烦制造者”彻底挡在门外。公众不是研究政府机构设置的专家,遇到棘手的事情,只能根据常识判断去求助政府部门,若不幸遭遇“不归我们管”的回复,憋气之余,也有惶恐:会不会真是自己弄错了,给人家添麻烦了?或许是因为“看透”了这种心理,一些公职人员在说起“不归我们管”时显得理直气壮、不容质疑。

    喜欢把“不归我们管”挂在嘴边的,有些是可以管,但不想管。管了,可能接下来麻烦事一大堆,工作量增加了,喝茶、看报纸、上网的时间少了;不管,顶多让找上门来的市民心里不痛快,但这种不痛快,却不能让自己损伤分毫。权衡“利弊得失”,回答“不归我们管”显然更经济、风险更低,更具有“政治智慧”。

    还有些事是在“多龙治水”的格局下,可管可不管。在许多地方,政府机构膨胀臃肿是不争之事实。一个民生领域或民生工程,往往涉及数个甚至十数个部门。权力分散导致责任不明,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有利可图时大家都争着管,无利可图时谁都不愿意管。很多时候,市民反映的情况可能牵扯到多个政府部门,若只找到其中一两个,最终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句“不归我们管”。

    当然,也不排除市民向某个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但事情确实不归这个部门管。在这种情况下,回答“不归我们管”不是不可以,但也很必要再加上一句“这事儿归某某部门管”。打造服务型政府就须打破山头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自己分内的事要管好,别人的事也不该袖手旁观。

    不是遇到棘手的事,市民不会轻易找上门来。所以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尽量热情一点、热心一点,诸如“不归我们管”这类毫无温度的话语,能避免就避免,能少用就少用。

    某种意义上说,“不归我们管”也是一种与实干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空谈。这种空谈伤民心、坏政风,必须予以遏止。遏止的方法,除了政府部门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让公职人员不得不对纳税人负责的制度——那些成天把“不归我们管”挂在嘴边的人,乌纱和薪俸也可能没人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