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异地高考”只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归“教育平权”的分目录。大而言之,它是制度设计不公正、不配套带来的。早先,在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下,这个问题被压制在多重社会矛盾之下,不被显示为社会痛点,只能算隐痛。
但是,当计划经济松动以后,当城市发展需要大量外来人口,区域经济发展又越来越不平衡以后,仍然对教育实行旧时代的管制和利益分割,冲突就表面化了。
这也是平民权利“被搁置”的问题。我国已经实现了“领导干部异地任职”,但是否开放“异地高考”,却跟他们毫无关系。比方说调何三畏去京城某部做长官,我只要愿意把孩子带去高考,这不仅不是问题,而且不用我亲自考虑,随着组织关系,这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地到来。
当然,实际上我早就把我的孩子送到西方受教育去了,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又是另一回事。
顺便说一句,把自己的孩子送西方去“挤占”别国的教育资源,这虽然是全球化允许的,但也不是不存在“公平”的问题,和北京原籍家长们反对的问题,也是可以关联的。
必须承认目前这种严格的反异地高考,但终归是不合理的,同时是违背宪法、违背教育法的。所以,原则上它是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当然,官员们会告诉我们,这是不得已的。于是,动用警力去阻止异地家长提出诉求,就是合理的。京沪两城可能还没有开过“处理高考维权人士”经验交流会,但出动警察去干扰教育诉求,却会不约而同。这只能说它们有共同的逻辑。
维护“教育高地”,必须要有硬的一手。
但我们必须承认,用不合法的行政去维护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是又一重不合法不合理,否则,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了。
以我的浅见,这种做法,基本属于不思改革,还要维护现存利益格局的惰性和惯性。
即便从稳定的角度,如果采取更公平一点的政策,比方说,让北京上海的高考录取率和青海贵州一样,或者彻底抛开户籍,也不照顾经济和教育落后地区,分数面前一律平等,以避免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人的大学”、复旦大学成为“上海人的大学”的嫌疑……虽然有点“简单化”,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是指向公正的。许多抗议的家长走在抗议的路上听到这样的消息,就可能折回家,告诉孩子安心复习迎考吧。
但是,维护既有利益格局的惯性和惰性,才是管理当局要做的事情。北京那个只准外地孩子考高职的政策,真的比三十多年前的“血统论”进步了多少吗?相对今天已经大不一样的外部环境,其实是需要更大的蛮不讲理才办得到的。
虽然引起更大的抗议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这是下一步,是治安警察的事了,制定政策的人似乎不需要考虑!
于是,同胞们便陷在政策分割的利益格局里,纷争得不可开交。指责、谩骂和敌视在“原籍”和“外籍”中间蔓延。他们双方都在为下一代争利益!而下一代就在现场,提前参与了这一令人沮丧的社会抗争。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占海特问题”。
占海特的父辈们,正在把这个问题稳定地维护下去,作为给下一代的“遗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