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渐至分水岭,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也逐步升级。有报道称,“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说法被证明为噱头,研究生就业“难在求职观”。
确实,以“高不成、低不就”“死在编制里”等为特征的高学历者“失衡求职观”,与当前学历贬值、工作岗位供给下滑的就业市场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引起高学历者“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连年呼吁转变就业观念、连年遭遇“就业难”的客观情况也表明,在高学历者自身因素之外,阻碍理性求职观的形成还存有多重原因。
其一是社会对“好工作”的狭隘定义。如今,人们将“好工作”贴上了“基本工资高、其他福利好、工作压力小、发展前途大”的利益标签,社会对个体的承认也多数唯物质论、唯结果论,对于即将走入社会、渴望再次得到认可的高学历者,顺应普遍期待、对“好工作”趋之若鹜,实属情理之中。
其二是高校迷失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理论上,大学培养的是兼具理想信念与知识技能的全面人才,大学生该是引领社会进步、文明的中流砥柱;实际上,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未能抵御社会浮躁气息之来袭,多以考学率、就业率为考核要素,“丰富阅历、服务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大多只停留于校训,大学生对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认识不足。
其三是舆论对求职观形成的无益引导。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媒体为吸引关注度,依托不具代表性的抽样数据,对高学历者就业形势作出了不尽科学的分析判断,有意无意地制造、放大了“一次就业,决定一生命运”、“就业好坏与教育成败等同”的噱头和假象,影响到高学历者理性求职心态的形成。
因此,当前呼吁高学历者扭转求职观,其着力点不应只有求职者本身。也许只有社会扭转价值观、高校重拾理想教育,高学历者“就业难”才能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