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张贺:历史教材 我们错不起
时间:2013-01-18 09:29:58  来源:搜狐网  作者:张贺 
原标题 [张贺:历史教材 我们错不起]

  众所周知,准确严谨是教材的生命。但近年来,教材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韩愈的生卒年被搞错、只活了15年……教材之误,也不禁让人担忧其能否胜任传知启智、教化育人的重担。

  根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流程,教科书还是留下了这么多“遗憾”,有读者甚至调侃“无错不成书”。把关者出版社为何对疏漏“熟视无睹”,反而让读者和媒体成了“质检员”?

  目前,随着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由一家出版社垄断全国中小学教材市场的局面已被打破,教材的多元化趋势,让各地同类教材之间出现了竞争。竞争的法则从来都是汰劣留良,漏洞百出的教材,显然是不可能站稳市场、赢得读者的。

  市场之手纵然会遴选出经得起考验的教材和出版社,但是目前教材出版所呈现的“重利轻质”的苗头,仍要警惕。

  出版社应认识到,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平台。所有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都不应出现在教材里。

  就拿插图来说,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古人的画像除少数帝王之外很少有流传下来的,谁能知道李白、杜甫究竟长什么样呢?既然如此,就应该在教材配图上注明图片来源——是今人合理想象,还是确有历史依据,都应一一说明,做到“无一字无来源,无一句无根据”。只有这样,当学子们捧读着一本本编校精细的教材时才会受到科学精神的熏染,培养起严谨求实的态度。

  对于已经出现的错误,教材出版社不能采取沉默是金的“鸵鸟政策”,应及早澄清或解释,并争取在再版时修改过来。这既体现了对读者和学生负责的态度,也可避免丢失人们对教材的信心。毕竟,在读者心目中,教材是最权威的工具书,不能有“硬伤”。

  曾长期服务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顾编辑经历时曾说:“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前辈们在艰苦卓绝之下能做到的,我们今天没有理由做不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