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2月起,全国各地方政府逐步给社会组织松绑,即无需找“婆婆”便可直接到民政局登记注册,其直接结果是社会组织数量激增。以东莞为例,全市已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115家。广东省政府明确提出,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都要逐步交给它们。面对政府开放的姿态和措施,光讲热情服务和奉献爱心已经不够,对公益组织的能力要求变得突出。
从近日对东莞公益组织的调查结果发现,许多组织缺乏专业能力,例如不会写项目申请书。如果列个单子,还包括制定清楚账目表体现财务公开、制作精美小册子向公众介绍机构、记录成功个案向外界展示等。这些当然是重要的技能,但不是最重要的,一来不难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提高,二来有时这些文书会变成档案柜里的文件。最重要的是,这些技能并不能体现社会组织在提供社会服务上的独特性,即与政府这个管家相比,社会组织有什么差别、优胜在哪里呢?
我认为公益组织真正急需提高的专业能力是,为目标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指针对服务对象,发现问题、了解多样化需要、提供贴近群体真实需求的有效服务。举个例子,以往居委会逢年过节会组织社区老人开联欢会、上门慰问,平时也会开设文娱室供老人们读书读报、打牌打麻将。但是这种标准化服务无法兼顾老人家个体需求,就我了解的情况,有老人家希望学点简单电脑操作,以便跟在外地的孩子多联系;有老人家有点文化不爱吵闹,希望每天读书读报;还有些老人家退休想外出旅游,但又找不到伴结伴出行。目标群体多样化的需求是政府难以兼顾的,长期驻扎基层、贴近服务对象的公益组织则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这就要求公益组织具备“调查”意识,摸情况、收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钟晓慧(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