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邹德慈:低碳发展之路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挑战
时间:2010-02-05 11:14:27  来源:城市化委员会 

0fd3c529f549b552f7e42dd490469598.jpg

邹德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第一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城镇化会给世界带来福祉”。会后,这句话被经常引用。这句话当时的背景是针对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崛起散布的一些言论,似乎中国的崛起会威胁世界。所以,针对这种论调我说:“中国的城镇化只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今天,我想再补充一句: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无论是第一次城镇化浪潮,还是第二次城镇化浪潮,其完成的过程都比较曲折,而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也是如此。简单回顾一下前两次浪潮。英国在18世纪开始城镇化时,通过圈地运动把大量农民驱赶到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以满足初期工业化的需要。当时的英国还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掠夺资源,其中包括对中国的掠夺。正是这些原因带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在19世纪依靠大量欧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第二次浪潮。然后还有日本、拉美和很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特点。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硬件方面我国的主要大城市甚至不亚于西方的城市。但我们切不可据此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会一帆风顺。相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会经历很多曲折。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这一点很重要。不仅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还应研究、总结世界城镇化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职责和价值之所在。

今天,我想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城镇化说一点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回顾中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我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既不是从1949年开始,也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而是从1996年开始的。连续12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29.4%提高到2008年的45.7%(国家统计局数字)。城镇总人口从1996年的3.6亿增加到2008年的6.06亿,总量居世界第一。美国的全国人口不过3亿,我们中国的城镇人口是美国全国人口的两倍。这样的增长,世界上确实没有过。其实,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镇化也存在、遗留下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一、真正被城市“化”了的人数不如统计数字那么多,城中村问题突出。近12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先后来到城市,但最终仅有不到10%的人(粗略统计)留在了城市,成为了城市人口。所以,严格来说,快速城镇化只是化了那一部分最终留在城市长住的农民工。同时,随着大城市的快速拓展,来不及把原来的村子进行改造,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现象很突出。我粗略搜了一下资料,找了六个典型城市,包括深圳在内。它们共有城中村822个,平均一个城市一百多个,城中村的土地有500多平方公里,要消化它们不是容易的事情。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逐步重视解决城中村问题,有的城市做得不错,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部门来统筹解决。

二、城镇化的“成本”越来越高。今天,让一个农业人口到大城市里面来,变为城市人口,这个成本越来越高了。很简单。现在房价不断上涨,生活费用不断地提高,就业的难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某些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城镇化成本在上升,门槛比过去越来越高了。

三、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近12年的高速城镇化,不但没有缩减贫富、城乡、地区差距,与之相反,还有所扩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其硬件并不比国外一些城市差多少。可我们的农村还有七亿农民,虽然农村有很大变化,但农村里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极端贫困的人群也不少。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说我们的城镇化很圆满,没有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现在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并正在采取多种办法来解决。

客观地讲,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因为党中央、国务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前行:主要依赖进城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土地,创造GDP,增大了城镇人口,提高了城镇化率。这条路径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价值,这个应该肯定。可是这条路不可能长久,难以长远为继。我认为,中国现在应该考虑走多路径的城镇化道路。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因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关系很大。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出口加工来拉动经济发展和发展城镇化的老路了。中国的加工产品在世界上可能名列第一,可我们从这些产品中所得到的利润很低,大部分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所以,加工业的服务化,高端化、知识化、高附加值化可能是我们下一阶段,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而那种低端化、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可能越来越不受到世界市场的欢迎。同时,也不能单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再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其次,城镇化不仅要追求数量,更应追求质量。今后的城镇化要改变那种单纯追求数量指标,满足一年提升一两个百分点的发展模式,而应坚持数量和质量并举。我们这十几年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数量增长得也快,可质量上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从农村迁移来的人口都能在城市里“消化”掉,让他们定居,让他们与城市人口的差别缩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提高城市人口普遍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普遍”的意思是,不是城市里的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而是要追求所有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够普遍地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年来,我们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很快,充满了活力和动力,如北京、上海、广州。据我所知,深圳目前已经没有地可发展了,这轮总体规划已经提出了“零地开发”。相比那些大城市,我们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就要差很多。国家在城镇化战略方针上,要看到这点,不能只靠大城市。大城市提供很多的GDP,有许多的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还有七亿农民在农村。不可能让他们都到上海、广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也没有那么大的容纳能力。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大力推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和乡镇还应加快推进农业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因为农民如果能够在所居住的地方从事非农产业,又能够居住在条件很好的农村里面,相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不需要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可能在当地“消化”。现在大城市周围的许多农村把“农家乐”作为一种产业,这个挺好。但是不可能都靠农家乐。中国地区之间差异那么大,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不是一条路径、一个模式就行了的。除了农家乐还有其它许多的方式,这要靠农民自己创造、创新。成都附近的郫县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它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把川菜进行真空包装,不仅打开了市场,而且还让当地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把自己的住房和村镇建设得很漂亮。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发展口号,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如何做到低碳排放呢?首先应逐步推行“绿色建筑”,以至“绿色住区”,采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代替矿物质能源;发展新能源车辆代替石油。其次,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降低私人汽车出行比例。尤其是那些特大城市,更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出行,更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节约能源,大力推广水资源循环回用;垃圾回收再利用;集约、节约使用有限土地。最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特别是树林。因为绿植是城市的“肺”,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应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减少物质浪费等。

当然,在城市化进程中走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资金投入和科技提供支撑。在21世纪,努力打造“低碳、生态、宜居”的理想城市,应成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宏观思考模式。同时,这也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