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城镇化”慎防土地财政“复活”
时间:2012-12-21 09:46:48  来源:新华网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工作时,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已被提到了中国决策层各个层面的议事日程上。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今后发展“新城镇化”,是继续改革发展的必然之路。问题是,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而今,推行新城镇化,不得不令人提防。

  有资料显示,在一些地方,因房地产直接滋生的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几乎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50%以上。于是,许多县市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仅去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就高达2.9万亿元。在此背景下,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疯狂卖地、疯狂囤地之风盛行,以致一部分剥夺了农民的利益。这从因强行拆迁、占地补偿款不到位而引发的越级上访、自焚事件中可以看出。可怕的是,如此追求土地财政,其落脚点是为了追求GDP的“政绩红利”。于是,“我卖地,你发财”,“你投资,我升官”,地方政府官员与投资商实现双赢。

  殊不知,如此追求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尤其是依靠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而支撑的经济增长,除了不断催生土地市场泡沫外,还将会导致地方经济结构失调,破坏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是,追求“政绩红利”,引发的新一轮“圈地运动”,令人纠结。无论是河北在全省开展农村“新居民”工程,还是山东的“村改社”,以及河北、安徽等地的“逼农民上楼”、“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不仅违背了农民意愿,与法治精神相背离,而且对农村社会的后续发展极为不利。其三是,追求“政绩红利”,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减至18.26亿亩,已接近我国耕地18亿亩这个“红线”。而耕地减少,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须知,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没有了粮食,一切都免谈。难怪温家宝总理告诫我们说:“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今后大幅提高城镇化目标过程中,一定要改革现行的地方官员GDP的考核机制,警惕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保障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