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13日晚,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在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事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无关。(16日《京华日报》)
笑谈悲情就是冷漠
张剑(四川绵阳 学生)
没错,诚如唐先生所说,逼人改变自己面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表情不是表演,就像动物在愤怒时会龇牙咧嘴,害怕时会毛骨悚然,高兴时会手舞足蹈一样,它都是个体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一旦被强制,就失去了本真。
但是,人又和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有情怀,有悲天悯人之心,能通过理性认知表达自己感性世界。不管是情绪上的传染,还是感同身受的体验,大部分人还不至于沦落到“笑谈悲情事件”的地步。
农民工被冻死,如此严肃的社会话题,其本应拒绝任何形式上的“嬉笑”渲染。唐先生声称自己面相如此,况且只是在谈论政策,并不涉及对此事的态度。的确,刚性的政策与人之情怀并不成任何比例关系,先天长相也不是在一个节目中就能“即兴”改变的。但唐先生似乎忘了,作为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其社会责任并不是“笑哈哈”地对现行政策进行一番解读,而是更应看到这些不足背后,自己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如此沉重与严肃,又怎容得下那刻在脸上的笑容与回荡在耳旁的“呵呵”之声?
或许是政策与现实的距离太远,抑或是唐先生只是把这个节目当成“业余任务”来做,他的一脸轻松,他置身事外的态度,都让人心生悲凉。如果说,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无法救助这些露宿街头的农民工,是政策上的“后天硬伤”,那么,没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没能把他们从街头拯救出来的政策执行者,一心研究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的唐先生,难道没有半点自责?
在“感情冷漠与理性残酷”的交相辉映中,唐先生一脸轻松地在公众场合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这种脱离人文情怀,徒具“笑话”观感的表达形式,可见其内心冷漠到了何种程度。
笑容不代表冷血
辛木(山东 教师)
唐钧教授的笑容很容易令人想起那个因为在特大车祸现场面带微笑而引起网友愤怒的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其实两者是不同的,唐钧的“笑容”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职业微笑,而且是在解读相关政策时表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地和武断地将唐钧的笑容归结到“冷血无情”上面。
许多人在公开场合露面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都会有些紧张,公众人物也不见得会免俗,为了掩饰紧张,有些人便会采取微笑来加以掩饰,久而久之,这种微笑成为了习惯,即使是在谈论一些悲剧性事件的时候,他们也很难迅速地改变。我们不能要求这些公众人物能够像电视主播那样时时地根据事件的性质来改变表情,毕竟,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另外,有些人天生就是一种微笑的表情,而有些人则天生就是一副哭丧脸。曾有过这样的传说:文革时期红卫兵对一“走资派”实施批斗,但该“走资派”总以一副笑脸对之,这令红卫兵们尤其怒不可遏,认为该“走资派”甘之如饴或者满不在乎,便更加猛烈地批斗他,这令该“走资派”比他人多吃了不少苦头。实际上那位“走资派”天生就是那副尊容,他正在心里叫苦不迭呢,哪里还会笑得出来?
退一步讲,就算唐钧的“笑容”不是面相使然和职业习惯所致,也不能说明他一定“冷血无情”。两起民工冻死事件固然令人唏嘘不已,但谈论时未必就一定用沉痛的语调和哀婉的表情。笔者不止一次地参加过朋友亲人的葬礼,在礼毕返回时,刚刚还悲痛欲绝的朋友有时也会微笑道谢道别——你能说朋友也是“冷血无情”吗?
观点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