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提及红会,不得不说郭美美。她让红会公信力急剧下降,接受的捐款数大不如从前,甚至于献血这与红会挂钩的事,也受到影响。自然,将一切归罪于郭美美,是荒谬的,一切的根源仍在于红会本身的机制设置。
当红会公信力不断下降,甚至成为网友不断调侃的笑料时,红会要重建公信力,的确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红会来自这方面的努力,也并不少见,较之于从前,已有不小改进;另一方面,红会一直在“求社会监督”,也在自我完善监督体制,就如当前红会的监督委员会,上一届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一届,几乎全是知名人士,而且涵盖甚广,这可谓不小的改进。
但是,即便红会努力了、前进了,其依然难以让公众满意,继而重树社会公信力,只因其机制设置落后公众期待甚远,一则,透明机制虽已设立,但仍然漏洞百出,这更加剧了公众的质疑;二则,此次监督委员会虽然是名人了,但名人并不等于强有力的监督,更何况,这背后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如为何选择这些名人?这是如何邀请的?有没有经过选拔过程?如果没有,那算不算“内定”?如果是“内定”的人选,又如何代表社会监督?
此类疑问,挥之不去,毕竟,红会监督委员会选拔过程的“暧昧”,已经让公众对监督委员会的期待减损大半。更何况这监督委员会还是2009年建立的,如今正好是换届时机,前三年作为寥寥,如今换成“内定”的名人,就期待有180度的转变,的确难以让公众抱有极大的期望。
要拯救红会的监管,仍需从选拔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开始,这里的委员,需要的不仅仅是名人和专业人士,而是要通过社会选拔出来的,对监督红会有着极大热情与责任感的人。如果,仅凭红会自己邀请、内定,这样的监督委员会恐怕仍是“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