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时指出,“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我们扩大内需、激发城镇化潜力乃至发展各项事业”。稍早时候--11月28日,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他尤其强调说,这有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社会关注到,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政者,在中共十八大刚刚结束后的不到1个月时间里,李克强就城镇化发展问题,四次高密度的发表意见,已经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其意义在于两点:其一,中国经济发展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产业动能选择的方向是什么?其二,中国经济发展所受约束与预警条件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都是当今世界非常急迫的要求中国必须回答的战略性问题!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结构性评估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路径——投资与出口,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会造成经济的低效率与脆弱性,而当前的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振。
有关部门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未来通过推动城镇化发展作为引擎拉动,将实现新增消费9000亿,实现新增投资64890亿,实现GDP增加值为2.6个百分点,约占GDP增长值的 37.15%。由此证明,城镇化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必须指出,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实践证明单纯追求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比例升级的城市化,并没有使其资源空间价值得到提升。今天的城镇化包含两层次内容,首先是站在大区域的角度看待城市化,更加重视城市与省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其次是站在小区域的角度看待城镇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轨迹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最优化的资源空间的配置,能够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而可持续性的城镇化发展,更能发挥资源空间的最大利用效率。
更需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更,实质上是在空间结构优化的趋势下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它包含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资源的流动方式,以及空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生态结构、环境布局的深刻改变,是农村诸要素系统化、链条化、结构化的升级和演进。
在积极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非理性城镇化的发展。所谓非理性城镇化指的是过于追求城镇化的形式与速度,而忽视其内容与质量的行为。非理性城镇化不仅影响资源空间价值的提升步伐,还有可能增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力。为此,必须做到“三个同步”:必须同步带动工业现代化的实现,严防房地产借机操作导致恶性通胀;必须同步带动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防止由土地问题引发“社会共振”;必须同步解决“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防止由土地变现的“短期暴富”而进入“中等陷阱”。
在李克强的讲话中,可以解析出二个重要信息:一是通过城镇化的推动,中国经济在未来至少20年时间,将极有可能以接近8%的高速度继续实现增长;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会停滞,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严重依赖于中国在转型道路上的战略设计与控制性措施的实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