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盛传的“桥坚强”。 王耀平供图
木桩支撑桥墩。
网友爆料“桥坚强”
桥墩为木桩支撑河南罗山县称早已废弃
近日,一组桥梁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图片中,河南信阳罗山县一座混凝土大桥的桩基却用木头支撑着。此微博发布后,引发网友围观,被不少人指责为偷工减料。昨天凌晨,记者联系到此图的拍摄者王耀平,他解释说,此桥的两侧早已设立石墩,防止车辆通过。昨天,罗山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木桩系特殊工艺,该桥确已废弃33年。
■爆料
混凝土路桥靠木头支撑
6日晚,一组桥梁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开,图中的桥体为混凝土结构,但其中两个桥墩由许多木桩支撑,且木桩已经全部裸露在外。
据发布图片的网友“@自由人重生”说,“河南罗山县有一座公路桥,现在河流干涸了,奇迹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制的公路桥,竟靠木头支撑。”此图一经发出,便引发了许多网友围观,被称赞为“奇迹”、“桥坚强”。
随后,许多网友跟帖表示,“这明显是豆腐渣工程啊,怎么能用木头支撑这么重的桥体呢。”更有网友打趣称,“木头说:俺们慢慢老了,快托不起了,一定要告诉车娃娃们不要玩超载,谨防侧滑哦!”
发帖当晚,“@自由人重生”的微博已被转发上千条。
■回应
民国时期建造已废弃33年
昨天凌晨,记者辗转联系到最初发布这组图片的作家王耀平,证实了该图的真实性。王耀平称,此图系12月3日,他去罗山时经过罗山浉河桥所拍摄。
王耀平回忆,3日当天,当他驱车从罗山浉河的新桥走过时,恰巧留意到岔路口旁的老桥,“这段桥大概只有5米宽,我觉得很漂亮,于是绕到了桥下,才发现木桩裸露在外面,就拍下来了。”
王耀平随即将照片发布到个人博客中,但他并没有想到,这组图片会迅速传开。“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罗山待过几年,这些年经常来这里”,面对网友对“豆腐渣工程”的质疑,王耀平说,“事实上,这座桥的东西两端早就封上了石墩,不允许机动车通过,只有少量下游的村民,会偶尔走过去。”
事后,王耀平特意向罗山县政府提及此事,记者在他拿到的《罗山县志》中看到,“浉河大桥,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为信叶公路的主要大型桥梁之一……1934年,国民党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1978年秋,国家在老桥下游244米出增建一处新桥。”
昨天下午,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骆中宪向记者证实,照片所传的确为浉河大桥的老桥段,系民国时期建造,“已经在1979年废弃了,所以不存在‘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专家
木桩打基础当时很常见
昨天,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吕工程师介绍说,在罗山浉河建成的上个世纪30年代,这种用木桩打基础的方式很常见,且为当时较先进的技术。
“这种方法叫做‘打入桩基础’”,吕工介绍说,它的主要工艺就是将预制的桩打入土中,主要靠土的摩阻力,其次靠桩尖承压力,使桩获得承载力,再在桩顶用承台连起来,所形成的基础结构。而“打入桩基础”在早期使用的就是木桩。
针对网友担心木桩存在的安全问题,吕工解释说,“这个桥要是放在现在,荷载能力肯定不达标了,不过在1980年以前,机动车比较少,大多是自行车和行人通过,完全没有问题。”
“这种工艺在建桥的时候算得上国内比较先进的做法了。”吕工说,这种施工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大桥的承载力不够,加大密度,减缓大桥沉降速度,“不存在偷工减料。”随着技术不断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来,木桩被替换成钢桩及混凝土桩。沉桩的方法,也由人力进行锤击,发展称后来的振动打桩机以及射水、吸泥等下沉法。
此外,一直从事桥梁研究的吕工程师认为,1934年所建的木桩桥体并无太多文物价值,“类似安徽商洛的南秦河大桥等,这样的桥体现在国内还有不少。”
本报记者刘佳实习记者王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