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旧貌换新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过去宕昌县绝大多数农村的真实写照。三年前记者在该县南河沟和车拉河流域采访时,那里村民的住房还以土胚房为主,偶尔可见零星农户住在茅草屋中,个别农户家中所有的固定财产加起来尚不足千元。
2008年,该县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南河沟进行了整流域开发,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通衢大路,曾经的茅屋村变成了一个个白墙红瓦、窗明几净的新农村。特别是“5·12”震后恢复重建以来,宕昌大部分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三年时间,当地农村的住房条件向前跨进了至少20年。
近两年来,宕昌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仅2012年全县就启动了102个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9860万元,以官鹅沟、大河坝、哈达铺景区和国道212沿线村庄为重点,启动实施了20个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至目前,已完成民居风貌改造1217户,每个村道均实现了硬化,新修通村公路1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89盏,栽植绿化树1860株,同时,解决了2827户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阿坞乡麻界村就是一个典型,不仅绝大多数老百姓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县上还将村里的一个大水塘填平,建成了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广场四周星罗棋布地修建了卫生所、农家书屋、大戏台以及民俗博物馆。
“脏乱差”—去不复返
务工是农民收入的一大部分。记者调查中发现,现在农民工每年收获的已不再局限于从城里拿回来的钱,其思想及对自身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在一步步向城镇靠近。
农民的生活观念转变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要随之而变。7月2日,陇南市在宕昌县召开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启动仪式。7月12日,宕昌县对列入整治项目的土建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投标。
此次整治,宕昌县涉及3个乡镇20个行政村,覆盖人口23728人,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编制和修订实施方案之初,该县即邀请省上项目评审专家会同项目方案编制人员进村入户现场查看,与乡村两级干部、群众代表座谈讨论,最后确定建设内容。
首先,该县为连片整治的20个行政村购置了垃圾斗、分类式垃圾箱、手推式人力垃圾车及压缩式垃圾车,修建垃圾收集屋36座。生活垃圾及时收集,通过压缩中转后填埋处理。其次,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每个村都实现通车、通水、通邮、通电视、通电话,改炕、改灶、改水、改厕、改圈,有广播电视室、文化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科技室、卫生室和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庭院美化、四旁绿化、居室亮化的“五村”目标。另外,制订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文明长廊建设实施方案》,由县级领导牵头,组建了市场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乱修乱建等4个专项整治工作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整治,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此同时,宕昌县还大力推进民俗文化村建设。结合官鹅沟、大河坝旅游开发,启动实施了官鹅沟景区官鹅村、鹿仁村、瓦舍坪村和大河坝景区大河坝村、新坪村、岳藏甫村等6个民俗文化村建设,既有效改善了少数民族村落的居住环境,又全面提升了各旅游景区的形象和品位。
建成全省首家乡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
宕昌县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作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重要内容,在7个项目村的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落实保护工程措施、设立告示牌,制定村民公约;保护区内限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公路沿线不能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的20个项目村,修建三级沉淀污水收集渠6650米,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1套,购置吸污车2辆,对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据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走进农村,在我省尚属首例。
针对农民每家每户都有养殖畜禽的习惯,宕昌县还建成了畜禽粪便处理工程。主要对寺卜寨村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统一规划建设56座畜禽粪便熟化池。同时,开展了地膜污染处理工程。结合全县农业科技培训和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及时收集废弃农膜和塑料制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该县已修建农村污水收集渠7070米,三级沉淀池70个,1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56座畜禽养殖粪便熟化池,对7处农村饮用水源地划定了保护区。该县的农村居住环境正在由原来条件简陋、设施落后、污水横流向环境优美、现代文明气息浓厚的新农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