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当中共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首次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时,在许多人眼里这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今,大连城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全域城市化的内涵:发展空间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城乡距离逐渐拉近,城乡差距正在缩小。在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引领下,一个崭新的大连迈着铿锵的脚步走来,重新解读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与“连”。
城市空间大了,经济总量大了,有容乃大,实现了“大连之大”
有容乃大,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一座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同样需要容量和空间。从西拓北进、V字形发展到一岛十区等经济发展格局的确立和实施,大连在城市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城市化率由2005年末的56%提升至2009年末的61%。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被赋予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担当重任,必须要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寻求更大更快的突破。
全域城市化,这一全国首创性的重大发展战略,就是跳出原有的城市空间,放眼全域,谋划全域,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北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辽宁沿海经济带19个重点区域以及周边重点乡镇则成为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的急先锋。大连,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大”。
发展空间的拓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所蕴藏的能量提供了释放平台。北车旅顺基地、恒力石化、奇瑞汽车、曙光汽车……一个个重点产业项目转移、落户,打造了集约发展平台,促进了现代产业集聚。在世界经济下行条件下,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发挥了巨大引擎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我市能够迅速迈入中国城市经济第一方阵,全域城市化建设功不可没。数据显示,作为全域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区域,曾经的发展短板县域经济,如今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排头兵,主要经济指标普遍高于全市平均值。
城乡距离近了,城乡差距小了,山海相连,实现了“大连之连”
山海相连,是大连地势特点。但曾经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等待遇不同,使城乡生活差距巨大,“山”与“海”无法相连。全域城市化,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核心,实现了“大连之连”。
要想富,先修路。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了城乡发展通道。如今,连接黄渤海组团区域的大连湾疏港高速、皮炮高速、庄盖高速全部开通,向北部延伸的重要通道渤海大道、金普城铁也已开工建设,连接不同村镇之间的路网,则像毛细血管网一样源源不断奔向“主动脉”。刚刚开通的哈大高铁将城乡距离缩短到极限,而随着丹大城际铁路建设开通,连接不同城市组团的“一小时经济圈”很快变成现实。
距离感缩小,促进了城乡发展互动,农民进城、资本下乡,全域城市化带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的生态观光休闲农业迅速崛起,伴随而起的农村庄园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据了解,我市目前建设新型农庄89个,庄园经济在带动了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城乡之间的互动。有关专家认为,现代农庄是全域城市化的末端节点,它们让农村逐渐变成了城市的郊区、后花园。
全域城市化不但拉近了城乡空间上的距离,也缩小了城乡发展和生活质量上的差距,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提升涉农县区城市化水平,我市不断加大对区市县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最近3年安排给区市县项目建设资金分别达到16.1亿元、41.7亿元和44.7亿元,重点用于区市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重点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的“三新”工程建设,过去5年完成投资25.5亿元,通过实施“六化”工程建设,农民的生活也如同城里人一样方便、舒适。
3年的实践只是开始,品质立市,全域城市化让大连明天更美好
全域城市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3年的实践只是开始。在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协调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吹响了全域城市化向品质迈进的号角。
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我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其中城镇人口比重将提高到80%。
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新城区基础设施开发必须同步建设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和再生水回用管网。推进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布局建设污泥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镇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这些具体明确的目标,为全域城市化战略构筑了更加坚实的品质前景。
有关专家认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大趋势,全域城市化建设让大连先行一步。品质立市,则让全域城市化的大连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