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党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城镇化”摆上日程,真正发挥其引领、带动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旧村改造、旧城改造、林水会战、基础设施建设,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得到长足发展。11月12日至13日,在我市召开的“加快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朱喜钢作了题为《城乡统筹与城市发展》的专题辅导报告。我市滨城区、惠民县等十县区也阐述了各自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思路。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朱喜钢强调:要在区域协调的视角下确定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在小城镇规划中合理考虑发展定位、经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相关问题
“小城镇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关键节点,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落脚点。”谈及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朱喜钢表示,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动摇的积极作用。
朱喜钢指出,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构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健康的城镇化的根本途径。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城市化、城镇化推进的步伐,关注小城镇所发挥的纽带作用。
小城镇是一种既不脱离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基础方式,又能受到城市文化影响与辐射的城市化地区。小城镇是城市功能疏散地、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枢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的现实载体,也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小城镇发挥着关键节点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小城镇还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落脚点。”朱喜钢说,小城镇是农民进入城市的第一平台和第一载体、城市产业第一转移地,也是城乡生态首要缓冲区和产业现代化的动力源。
“当前我国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朱喜钢介绍说,如针对特大型小城镇,政府无法为其提供完整的公共服务,存在着政府权限不完整的现象。一些小城镇的城市化动力不足,造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影响了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就业难以保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有的小城镇规划相对滞后,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区域统筹的视角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没有统筹规划等现象。
针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朱喜钢强调,在小城镇规划中,要尤为注重以下几大问题:首先要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要在区域协调的视角下确定小城镇的发展定位,既要努力对接大城市,也要注重与其他小城镇的分工协作。其次,要保证小城镇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实现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小城镇的自身特色。再次,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在发展产业经济基础上,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发展;积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第四,要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做到科学预测城市化进程,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找准小城镇的空间拓展方向,把握小城镇的空间发展重心;合理布局城镇建设用地,改善小城镇面貌。第五,要努力实现小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集约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同时突出小城镇的环境优势,尤为注重小城镇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最后,朱喜钢强调,要力争实现对小城镇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做到完善政府的权限,解决“责大权小”即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不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同时,要完善规划保障措施,严格实施小城镇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