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选择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其间涉及的阶段目标、利益协调、政策制定实施和保障必然千头万绪,这要求在顶层制度设计上认真准备且留足空间。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和国外的优秀经验,应走一条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新型城镇化路线,并尽快在具体的几个区域展开有效探索。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0%,开启了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关键节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达50%时,普遍会出现城市群的特征。例如日本城镇化率在50-70%的阶段,城市化进程主要由三大城市群驱动。由于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城市群往往是一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我国城市群初具规模,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密集型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三大城市群创造了全国四成左右GDP。但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较大空间。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城镇化路线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群。2011年,我国常住农村人口占比48.7%,农村户籍人口比重高达65%,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大城市的容纳能力相对有限,农村人口转移或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
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不能与大城市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验表明,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发展较快。因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需要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进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建设。
未来城镇化的重点是人口的城镇化,但也离不开土地的城镇化。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且有严格的18亿亩耕地红线,城镇化发展需要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2010年,深圳单位土地GDP产出为4.77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新加坡、香港的18.4亿元/平方公里和14.3亿元/平方公里,节约土地的空间较大。
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离不开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城市群的核心逻辑是集聚效应下的协同发展,要按照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力争做到城市群整体产业布局合理,社会功能完善。大城市的比较优势是现代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镇发展服务大城市的制造业和农业加工业,连接大城市和农村。
产业布局合理需要建立要素和产品流动无碍的一体化市场,包括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并非完全自给自足,需要借助于智能医疗等现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