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于11月17日至18日进行,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7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沈阳展开,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普通民众。调查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所有样本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截至18日晚17时,共回收有效问卷1421份。在95%的置信度下,允许抽样误差为2.6%。调查结果如下:
当被问及“您如何评价中央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时,38.0%的受访者认为“很成功”,46.8%的人认为“成功”,两者相加为84.8%。2.2%的受访者认为“不成功”,剩余13.0%表示“说不清”。
在被问及“您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有信心”时,60.0%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27.1%的人表示“比较有信心”,两者相加为87.1%。表示“没有信心”的人占7.2%。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通过对受访者回答这一问题的差异分析发现,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信心越足。50岁及以上受访者中,92.4%的人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当被问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您对自己未来5年的生活有何期待”时,27.0%的受访者认为“会有显著改善”,57.9%的人认为“会有所改善”,两者相加为84.9%。认为将“没有什么变化”的人占11.1%。0.9%的人认为将“会变得更差”。剩余3.0%表示“说不清”。
如何看这些调查结果?《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戴焰军和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杨雪冬。戴焰军认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对领导集体平稳过渡的认同,包含着中国民众内心对社会稳定的诉求。“中国老百姓关心政治,且愿意积极参与和表达,他们知道,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和生活幸福息息相关。”他认为,受访者普遍得出“成功”的结论,是基于他们对平稳过渡方式和结果的双重满意,新领导班子的亮相、领导人的就职演说及他们对工作思路的表述和承诺与老百姓内心期待相符。
“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人加起来近九成,这一结果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信心的基本状态。”杨雪冬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基于过去十年生活显著改善的经验,中国老百姓更易于乐观看待未来。杨雪冬说,在普通民众眼中,小康社会的标准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丰衣足食,一方面是心态上的安全感和愉悦感。戴焰军认为,老百姓或许无法清晰阐述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层面的全部内涵,但百姓切实关心的是小康社会究竟能不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点上,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杨雪冬说,中国医疗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都在提高,百姓对此的感受是显著的,国家和社会都处于积极向上的历史时期,民众对未来的看法会更加开朗乐观。戴焰军说,改革开放的过去30年间,中央每提小康社会,百姓的收入都会随之大幅增长,生活不断变好,这是中国民众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目标的信心之源。百姓对实现目标和生活改善的普遍信心,正是基于过去30年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判断,他们是国家前进过程中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