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铿:新农村建设要汲取国际经验
时间:2012-11-16 12:52:00
今天,就三个方面问题谈谈看法,一是两区三化的关系;二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三是关于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的问题。
一、两区三化的关系
德州两区同建发展势头很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提升、推广。这里面涉及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是两区同建,另一个是三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通过两区同建促进三化,这个创意非常好,四年不到的时间,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在全国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一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两区同建,但总结分析两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关系,园区建设是基础,没有园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区。没有园区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社区建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很多,德州是一种模式,即:公司+农户+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的连接,融资问题有保证,农产品有固定销路。缺点是农户受公司约束,农户的命运、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司,可以说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对这种模式要慎重。另一种模式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前不久到湖南衡阳调研,该县安邦公司运作的是社会化服务+农户模式。安邦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由县农资公司转变为农业科技服务公司,通过对农户进行深入调查,提供相应的服务。现在,公司不仅从事育种、耕地、收割、农药喷洒等业务,还研究生物化农药,向有机农业发展。他们在全国有好几个分公司,专门做科技服务工作,服务方式就是春耕前与农户沟通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签订什么样的合同。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促使农业科技程度、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我认为这种模式是有生命力的。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应该说,农户是基础单位。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农户承包150—200公顷土地,单靠一家两个劳动力只能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有效的农业生产则是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完成。综合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情况看,农业要达到高效率、现代化,要借以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户的经营管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国也必然是这样。前年在北大荒考察,他们的农业也是震撼人心。一个农户承包150亩水稻田,一年净收入15万-20万元,水稻产量1800斤左右,高的 2000斤。农民开车到田间管理,耕种、收割都有专门的市场化公司。有农户拥有5台美国产大型拖拉机,每台几百万,政府给予贷款,经营三年后可收回70% 的成本。有了病虫害,一个电话,科技人员就来了。这就是现代农业,这就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发展非农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城镇化也实现不了。只有农业效率提高了,现代农业逐渐推进了,才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只有非农产业发展了,才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7%,今年超过了50%,但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因为我国有2.63亿城市流动人口,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没有稳定的居所。我们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不少。几亿农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到春节,回家一票难求,这么多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流动是不行的,必须就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化。这些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两区同建促进三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要把这五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政府的责任是搞好规划,培育市场,加强服务,积极引导,促进两区同建,实现三化。各级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由GDP转到民生问题上来。只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GDP就不用操心,一定会带动起来的。这些年,我们正好相反,把GDP看得太重,民生问题反而淡漠了,所以才有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所以,民生问题必须摆在第一位。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吃饭、劳动力转移等都是问题。美国192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只能供养4 个人,当时美国农业人口占30%以上,也就是说城市化率1920年不到70%。1972年,一个农民可以供养52个人,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不到3%。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有个规划,2050年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么多农业人口,怎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年前韩国和台湾的农业人口占比都是12.5%。今年台湾农业人口占8.7%。要将我国农业人口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按现在的人口增长情况,到2050年,每年至少要转移1600万农业人口到城市,这样到2050年大概在20%以下,接近所谓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1600万人口的工作岗位、居住问题不是小事情。因此,农业必须加速现代化进程,创造出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这需要下大力气去摸索、去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流转,土地不流转,搞现代化农业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后,我们是“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不能老是这种模式,所以就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没有饭吃到吃饱饭的问题。承包到这种程度还不行,还要继续向前推进,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前几年中央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土地流转的决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对于农民土地问题,这些年在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主要靠土地财政,实质是剥夺农民的利益,让很多人成为三无农民,留下了很多问题。因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中央确定的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
一是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现在的城市化主要是大城市化,最小也是中城市化,片面地觉得大城市圈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我认为应当吸收欧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不能片面地搞城市圈、城市带,要重心向下发展小城镇。一二百年前,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伦敦膨胀,污染严重,出现许多问题。后来,英国提出发展小城镇,搞得相当好。美国纽约等东部大城市膨胀迅速,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向外围发展,重视发展小城镇,从而出现了中心城市人口流失的问题。从1970年到 1980年十年当中,中心城市有近20%多的人口流失。日本东京、京都也是这样。日本当时承办冬奥会就是一个小镇承办的,主要的财力除国家拨款,也是这个小镇承担的。相比较,中国哈尔滨举办冬奥会就办得很艰难,可以说举黑龙江全省之力。所以,欧美城市化的过程,避免了大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也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这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很多。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日本是这么做的,德州也是这样做的。我简单谈谈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日本1955年12月底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前后进行了3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62年七年时间,日本在全国选择了4585个有规模的村,900-1000户的村重点建设,小的不管,平均每个村筹资1000万日元。其中,40%是政府补贴,60%是通过村筹、金融融资等办法。战后日本的农业非常薄弱,农产品匮乏,农民收入很低,所以,这一阶段以振兴产业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七年的建设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7%,农户每年纯收入也相应增长了47%。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农业的问题和农产品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挺多。日本人办事没有我们这么着急,总结经验用了五年时间。1967-1979年共 13年实行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加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是抓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阶段,政府补贴每村9000万日元,再由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贷款2000万日元。7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77.6%,农民人均收入在 1973年超越了城市居民收入,1979年农户平均纯收入达到3313万日元,比城市工薪家庭收入平均高出12.7%。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阶段新农村建设又叫做“造村运动”,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的功能建设,把青壮年尽可能留在原地,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个时期制定了几部重要的法律:农业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地区中心小城镇建设及产业设施重新布局促进法,吸引城市的工商产业延伸到农村,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使小城镇过去的村变成城市功能齐全的镇(小城市),这样就使得日本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比我们不少,但资源更匮乏。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使农村成为一个适合人居住又有就业的好地方,这值得我们借鉴。
希望德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自己的工作,吸收借鉴外部的经验、做法,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德州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