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对于城镇化的关注热情显著提升,鉴于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城镇化还将进一步深入推进。而升级版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将带动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还将推动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消费等多重产业链的发展。对于A股而言,“新型城镇化”对于经济的推动有望封闭指数大幅下跌的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节能建筑、医疗、教育等板块有望获得提振。而伴随城镇化的不断升级,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也渐趋精细化,需深入挖掘相关子行业的龙头股。
城镇化深入推进 增长动力延续
站在经济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时点,面对“人口红利”的衰竭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再度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不论是从我国城镇化的滞后程度、发展空间还是政策基调看,城镇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加速深入地推进,也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基本在51%左右,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明显偏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而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这意味着,从横向比较和经验规律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化的脚步都还远未到停歇之时。
同时,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应关系而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按照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60%;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51%。这种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背离,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和必要性依然较大。
另外,管理层对于城镇化高度重视,在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之后,近期更是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预计未来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推动各项改革的战略发展主线。
进一步来看,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下降,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有助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城镇化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并提升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可以说,城镇化过程贯穿投资和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消化工业化的过剩产能、助推经济完成从投资驱动到消费驱动的转型。如果城镇化率在今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将近20年后才能达到70%。也就是说,城镇化所带来的投资、消费需求将为国内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提供驱动力,并促进经济转型的平稳过渡。
传统+绿色+智慧 新老产业共振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日益升温。这也就意味着,在延续了此前十年的发展方向的同时,城镇化正在绽放出新的亮点,相关产业链也将新老共振、全面受益。
首先,公共设施建设将会持续加速,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以及人民对城市生活要求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医疗设施、排水系统等基础建设未来将会持续进行。其中,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速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因此轨道交通的需求尤为迫切,对投资的拉动也最为明显。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持续推进,那么轨道交通的投资在“十二五”之后将有着进一步扩张的可能。
其次,“小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传统基建投资和消费升级。此前的城镇化主要立足于大中城市,导致大、中城市与县城、乡镇发展不平衡,因此近些年的新型城镇化开始向小城镇倾斜。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尚不成熟,政府预计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善农田水利、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社会民生、鼓励企业投资。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将显著提速,进而刺激消费产业的发展。
再次,新兴发展模式催生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盲目开展“铁公鸡”,而是更为环保、更为智慧的城镇化,为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搭好平台。具体来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迁,家电、汽车、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量提速,燃气、服装、传媒、日化等消费量也会同步上升;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旧式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绿色城镇化将令绿色节能照明、城市污水处理、节能建筑建材等环保产业受到拉动;城镇化加速还将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智慧城镇化将逐步取代粗放城镇化,因此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产业都将获得快速发展。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会令地方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天然气管网、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投资加大,也将使得绿色节能照明、城市污水处理、节能建材、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显著受益,并提升三四线城市的基建和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