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是什么力量终结了MSN
时间:2012-11-12 11:36:4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魏武挥 

    当微软宣布即将停止MSN服务(仅保留在中国区的服务)时,一位互联网评论人士写了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他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尾:“十多年来,MSN给白领用户的在线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回忆。现在,一个使用了十多年的东东说没就没了,还是有点失落。最后,默默地说一声:别了,MSN!”

    这段话还是很有些感情色彩的,引起了较多人的共鸣。这款1999年发布的即时通讯工具,历经十数年,形成了一种“白领用户为主”的品牌形象。以至于很多职场人士的名片上会印有其MSN账号,但不会留QQ号。相对来说,人们更认同MSN用于职场社交,而QQ则偏私人化一点(甚至有人认为QQ比较低端)。2006年12月,中国南海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导致多条国际海底光缆中断,影响到MSN服务,于是中国一线城市里大量白领就感觉当天无事可做。我们对MSN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

    当一款技术工具渗透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种工具的使用之上时,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MSN代表的就是一种职场文化,而在这种文化概念的笼罩下,QQ是不是那么非职场化,那么低端化,已经不重要了。

    但这种所谓的文化,根子是建立在商业上的,这也是现代社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文化其实是金钱驱动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看似人们如此依赖和沉浸在这种文化中,这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象。因为当出于商业的考虑,工具本身被废弃后,人们的转移是那么快速,毫不别扭。人们会迅速接受一种,同样也会迅速抛弃一种,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有一种在当初很多人迷恋但今天已经很少人提及的网络服务叫聊天室,这是一个已成“网络考古对象”的东西了。2000年我在运营一个财经论坛时,论坛用户们对聊天室的诉求是那么强烈。架设上这种服务,顿时引来了用户们的追捧。曾几何时,各门户网站都有聊天室服务,人流如织,很有些更早时候茶馆的意思。

    不过,随着更多可以交流而且具有商业模式的网络服务出现后,聊天室逐步走向没落。最终,当QQ聊天室这个可能是国内最大的聊天室被关闭时(这则消息,在舆论上,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聊天室作为一种文化,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

    但也不是所有的网络服务都完全依靠商业力量。一个代表典型就是博客。在中国拥有一亿个博客的巅峰状态之时,博客当然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所谓主流的。但随着博客服务商苦寻商业模式而不得之后,博客开始慢慢淡出公众视野,特别是微博这种短平快服务的出现,对博客几乎是致命一击。

    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博客虽已不再存在,依然是一种小众文化。部分原因在于,门户网站虽然找不到博客的独立商业模式,但可依靠博客的内容作为内容支撑,而且还是免费的。还有一层原因是独立博客建站程序的存在。有些人撰写博客并不需要商业模式,纯属个人爱好,只要有这种自己可以摆弄的建站程序存在,其博客就可以持续下去。但无论如何,第一届中国博客年会的火爆,和后来第五、第六届的惨淡经营,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MSN的终结,有它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比如经营不善;但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即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然来到。作为MSN的继承者,另一种即时通讯工具Skype在移动上的表现可能会比MSN更佳,因为它本来就是更长于在“通话”上的表现。微软去年花了85亿美元现金把Skype纳入囊中,已经不可能坐视自己拥有两套即时通讯工具。向具有更大优势和更好前景上的服务集中资源,几乎是必然的。而商业上的这种转向,也必然会导致用户使用层面上的转向,所谓的依赖性,所谓的文化性,在金钱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法兰克福学派对基于商业的所谓大众文化做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产业将其含情脉脉的面纱剥去,核心依然是个钱字。有意味的是,在商业的力量下,批判者本身,也在没落。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后一位掌旗者、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已逾八十高龄,这个充满洞见的学派,最终也将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