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认为,未来完全的城镇化应是五方面城镇化合而为一。一是产业城镇化,要通过产业集中带动人口聚集。二是人口城镇化,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1.59亿常住农民工享受无差别、无歧视待遇。三是土地城镇化,要让城市规模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速相协调,集约用地。四是社会城镇化,要让社会结构和管理方式适应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化解社会矛盾。五是农村城镇化,要使农村也享受到城市文明。
对此,专家建议,应尽早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实现上述五化的合一。其中,首先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王远鸿建议,应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生活困难,对进城农民给予充分的身份认同,同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没有产业支撑,农民工进城就会成为空话。专家认为,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是下一步城镇化的主阵地。对中小企业,应深化增值税、营业税改革,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社保资金缴纳政策,对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较多的行业、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对中西部地区,应出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扶持政策,引导更多劳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有资金、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工向中西部“回归”。对中小城市,应着力提高其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通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实行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倾斜的产业、用地和财税政策,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近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协同推进。
此外,倪鹏飞认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形态应是众多城镇以城市绵延带、城市群或城市圈,呈点、线、面三种结构,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化地连接在一起,因此新型工业化布局应充分考虑城镇化的新形态。具体到城市群及区域布局上,一方面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避免产业恶性竞争和基础设施重复,形成经济联系紧密、内部聚集效应与对外扩散效应明显的城市群。另一方面,关注并重点援助边缘区域,要制定积极有效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重点援助农村、非城市群、城市群的边缘区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降低区域倾斜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