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展逐步外溢,周边县市形成新一轮发展热潮
2010年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建设“世界城市”作为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概念一经提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21世纪是城市大竞争的世纪,是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世界城市之间大竞争的世纪。北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经基本具备了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条件。
世界城市的建设,要求北京的产业逐步向周边县市转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卫星城模式出现,而非北京之前的“摊大饼”模式。发展卫星城是北京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北京辐射力的体现之一。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第二轮城市化高潮的特点。北京周边的县市将是这一轮城市化热潮的受益者。
系列卫星城,构建首都经济圈城市群
2003年北京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多中心就是指环绕北京的卫星城。这个规划曾提出,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从而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北京六环之内的通州、顺义、大兴、门头沟等为第一层次的卫星城,紧挨北京六环的昌平、怀柔、燕郊、大厂、香河、廊坊、固安、涿州等称为第二层次的卫星城。更远之的承德、保定、张家口等地可以谓之为北京的第三层次的卫星城。
通州、大兴等第一层次的卫星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基本成为成熟的卫星城,而随着北京的不断东扩南移,处于第二层次的卫星城固安和大厂等开始迎来发展的机遇。作为储备型的卫星城,它们将引领这一轮的北京郊区城市化。
城市精英置业郊区化,生活更宽广
美国大规模的郊区化发生在战后时期,1970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郊区化国家,郊区化成为美国主要的居住模式。经济繁荣为美国家庭带来大量财富,前所未有的住房需求、美国大众对郊区生活的向往和偏爱、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若干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许多中产阶级移居郊区。汽车的普及和在联邦政府支持下高速公路体系的大规模建设使城市至郊区的通勤变得方便起来。
如今,首都经济圈的精英人群生活已经广泛的郊区化。五环之内,城市建筑密度逐渐增高,可用作开发住宅的土地越来越少,在便利的交通支持下,郊区的生态环境和未来发展价值,使郊区置业与生活更为大势所趋。卓越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改善型住宅,给生活一个可享受花园的自然氛围。
第二空港区,成为城市精英置业焦点
北京第二空港已经确定在大兴南部,开工在即。区域京开、大广、廊涿等多条高速贯通,四号线、待建新机场快轨等轨道交通方便绿色出行,乘坐飞机快速链接国际事务,令城市精英方便、快捷的运筹事业与生活,国内外行程快速直达。
区域的房地产项目,未来的价值提升前景被普遍寄予厚望。离第二空港仅10余公里的永定河·孔雀城,数百万平米的超大体量,为区域超级低密大盘。经过8年开发,社区四大商街、五大会所、十二大公园配套体系已经日臻完善,入住即享受园林实景拥绕的低密低碳生活。
目前,区域置业热点的永定河·孔雀城仅存收官之作,最后的臻品、最后的收藏。位于紧邻社区400亩公园的台地别院,建筑面积250-295平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赠阳光地下室、首层庭院、空中露台,相当于买三层得二层、买300平得500平,仅280万起,即尊享超价值庭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