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2012年上半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7.6%,上半年和二季度GDP双双“破8”,创下近3年以来新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失衡。
如何扭转中国经济趋势性的加快下行,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需解决的紧迫难题。只有充分考虑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并对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当前阻碍宏观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在,才可能解决这一发展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的“面相”
在2012年,过去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和投资需求明显放慢,而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如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TFP增长也正在出现新的情况,这种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的重叠作用,使得当下的经济出现了多重周期作用特征,也显示2012年将成为中国经济关键转型的开启之年。
1.外需增长日渐“疲软”
在外贸方面有两个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且难以令人乐观。一是向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较大;二是中西部地区出口增幅远大于东部沿海地区。
尽管向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还是极为有限的。2011年中国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占总出口比例达到46.7%,而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只占13.7%。短期内,我国试图单纯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来抵消发达经济体需求下滑的趋势并不现实,在2012年外需增速必然有所回落。
再则,在危机冲击下,目前企业正试图通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来应对人民币升值以及环境、原材料、融资、劳工等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中西部出口增速显著超过东部,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然而,实际上,目前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完全发挥,政府主导的由东部制造业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时机尚不成熟。因此,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的具体效果,还有待于观察。
制定和实施避免中国经济加速下行的合理政策措施,需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目前应以进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以解决经济结构失衡为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短期来看,外需增长缺乏比较优势,扩大总需求的关键在于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经营负担,促进民间投资,扩大消费,提升居民消费率,从而消除内外结构失衡问题。
目前,政府政策仍应以财政政策为主,重点从扩大投资转向对中小微企业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货币政策应基本保持中性,只宜微调,不宜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必须注意到促进投资的关键是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减少民间资本投资限制,降低投资成本;通过减少行业垄断,放开行业投资限制,有效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积极实施结构性减税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来降低经营成本。在鼓励消费方面,应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扭转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趋势,提升居民消费率;放松过度紧缩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刚需的正常消费,减少限购政策的不良影响;降低消费税负,提高产品质量监管效率,改善国内消费环境,从而促进消费等。
长期来看,应立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于改革扭曲的要素市场制度,以根本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这主要包括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求各类要素以市场化方式来配置,消除包括政府力量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垄断力量,另一方面要求理顺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关系,让市场价格机制作为关键决定力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来逐渐消除结构失衡问题。
因此,避免中国经济加速下行趋势的政策措施应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根本和着力点,通过改革被扭曲的要素市场制度,来消除结构失衡问题。只有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保障,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主线,以增强市场活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为目标,推动资产(包括土地)的资本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推动市场效率的提高,尤其是以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为切入点,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条件,以劳动力市场为重点,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使中国经济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