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山东烟台,每一所职业学校都向富士康派遣了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的“学生军”,其中不乏16岁以下的孩子。实习工人名义上夜班和白班三周一轮换的制度,但因为需要早到点名和经常加班,而在实际上成了两班倒无缝对接。高强度的劳作和严苛的请假制度,使得孩子们疲惫不堪,但在面对学校和工厂互相踢皮球的状况时,这些孩子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应对能力。因为学校规定,一旦学生被工厂开除,学校也将立马开除他。凭借这一禁区的设立,学校、工厂的高压政策得以维系至今。
如果将强制实习的责任归咎于学校一方,肯定是不公平的。按照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一位系主任的说法,所有烟台市高职高专院校都被市里下了“死任务”。在政府的统一文件下达之后,学校必须照办。为了检查执行情况,烟台市教育局甚至派了一位科长进驻富士康厂区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确,在包括旅游局、城管局在内的政府部门也接到招工任务的情况下,作为拥有大量人力资源的职业学校,无疑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以“实习”的名义驱赶这些学生进工厂,需要的只是一个文件而已。
当然,烟台市政府如此为富士康卖命,个中缘由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利”字上。作为山东省最大的外资企业,拥有8万工人的园区每年为山东省贡献骄人的出口数据。以2011年为例,富士康烟台厂区的出口额便占到了山东全省出口额的1/10.在巨大的经济业绩面前,各个部门都毫不犹豫地成了富士康的招工办。更何况,政府职员在招工中面对的是泾渭分明的奖惩制度,招不到就扣奖金,招到了就奖励几百元。讽刺地说,从激励机制的设计角度看,这样的激励动员模式或许可以进入教科书,成为“经典案例”。
梳理整个利益与压力的链条,富士康给出的利益诱惑足以使地方政府为其效劳,而动员公共行政资源为一个工厂招工,甚至于以实习的名义雇佣“学生军”这一行为,也在强大的“发展”逻辑下被政府默许乃至鼓励。作为监管机构的政府,原本应该从保护学生和工人的角度严格执法,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地方政府成了一家企业的招工办,甚至于雇佣学生进工厂的实际操作者。这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向公众交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