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举行第六届“城市无车日”限行方案“缩水”
时间:2012-09-24 11:44:35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昨日,武汉举行第六届“城市无车日”活动,今年例行的车辆限行方案严重“缩水”,流芳园路作为惟一的限行路段,总长不到800米。记者实地踏访,发现该路竟是条“断头”路,几无车辆通行,根本无需限行。
“无车日”活动举办6年来,限行道路越来越少、越来越偏。种种迹象表明,无车路段正在“迁就”日益膨胀的交通压力,渐次给机动车出行“让道”。宣传多于践行,形式大于内容,“城市无车日”活动陷入了两难。
尴尬:今年限行路段无需限行
昨日上午9时,无车日启动仪式在汉口江滩举行。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与百名志愿者骑上公共自行车,倡导“135”行动(即1公里范围内步行,3公里范围内骑自行车,5公里范围内选择公共交通)。同时,两场主题演艺活动及数万份宣传资料,使“无车日”显得热闹非凡。
然而,热闹难掩“无车日”的尴尬与纠结。作为“无车日”的例行项目,武汉市每年都会设置限行路段或者区域,只允许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校车、通勤车、旅游车通行,其他车辆禁止通行。今年,武汉市设置的限行路段是流芳园路(高新四路至流芳园横路),总长只有不到800米,是“城市无车日”活动举办6年来最为“迷你”的限行路段。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东湖高新开发区流芳园路,近一半路幅未修建完成,竟是条断头路。路上人迹罕至,也无车辆往来,更不见与“无车日”相关的禁行标志。记者等了半个小时,没有一辆车驶入。可以说,这条路无需限行。
负责起草历届“无车日”活动策划的武汉市公交管理办疏春晖科长直言,对今年的限行方案非常纠结。“我们很想把声势闹大一点,让市民都知道,但是很无奈,交管部门认为现实交通和道路状况都不允许,所以最终设在了偏远的流芳园路。”
两难:限行还是不限是个问题
为什么限行道路越来越少?效果越来越差?
答案很简单:要为武汉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出行压力“让道”。
2007年武汉举办首届“无车日”时,该市机动车保有量刚刚超过70万辆。而截至今年4月底,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24万辆。再加上近5年来武汉工程建设愈发密集,堵车日渐常态化,交通压力更大。
交警部门担心,一旦在中心城区划定禁行区域、路段,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加剧其他区域和路段的交通拥堵。最终结果只有两种:牵扯更多警力进行交通疏导;大量私家车主不“买帐”,强闯禁行路段。最终各部门协商的结果,就是限行区域越划越少、越来越偏。
疏春晖直言,“限行区域如何设立,我们也很纠结。”他表示,六年前武汉市交通远比现在好,当时还能在中心城区设置限行区。到了2009年的无车日,武汉市将沿江大道、临江大道两条路限行,但因为交通实在繁忙,汉口、武昌交警都无法控制车辆进入,只得放弃了限行管制。从2010年开始,武汉城区建设力度加大,一旦在中心城区设置了哪怕一条路限行,周围路段很快就会堵死。不仅武汉如此,去年“无车日”,杭州、上海等地中心城区限行,仅进行了一个小时就维持不下去。
疏春晖说,连续六年的宣传,许多市民已经知晓“无车日”。也注意到媒体、网友对于无车日限行“作秀”的非议,“无论批评也好,表扬也罢,只要能唤起全民的思考,我们还是会坚持下去”。
反思:应先完善绿色出行硬件
近年来,面对绿色出行的倡导,市民一方面姑且听之,一方面又我行我素。
疏春晖表示,由于公交的不便利,许多工薪族被“逼”成有车族。武汉市私家车年增长10%以上,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一些驾车上下班的市民表示,要让市民“弃车”实现绿色出行,武汉还缺乏足够的硬件。
近年,武汉市加大了轨道交通、公交车等大容量城市交通的建设投资力度,但高峰期依然拥挤。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免费自行车因押金等问题,现在少人问津,且江城专用自行车道大多形同虚设,自行车出行的空间急速消退。
“方便的城市是为人、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华中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刘有军认为,当购买力不再成为城市普通居民买车的难题之后,至少应当使没有机动车的人享受到与乘机动车出行人同样的交通方便性,才能真正抑制住人们购车出行的客观需求。
刘有军建议,绿色交通除了低能耗、低污染外,还要求通达有序、安全舒适,政府在提倡市民乘公共交通出行的同时,更须保证公交、自行车、步行比小汽车享有更高的路权,城市交通应优先发展非机动交通及公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配套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防止武汉成为下一个“堵城”。
倡议:做合理用车的“捧车族”
“城市无车日”当天,江城已有部分人响应这一号召。他们有车却很少用车,宁可把车“捧”起来闲置,只在周末或节假日开车出行,他们即是“捧车族”。
武汉“绿色江城”环保组织负责人柯志强介绍,近几年在武汉举行的无车日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车友参与。“很多车友成了我们的志愿者,在生活中逐渐减少开车的次数。”他们有的是因油价高涨出于节约,有的是因交通拥堵,车位紧张等原因,减少用车。
有专家表示,绿色出行并非要完全放弃私家车,而应倡导“拥有但适度使用”原则。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300万辆,尚不及纽约、东京等城市的一半,但交通状况却只坏不好。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有车族处处以车代步,而发达国家的有车族,则会在工作日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到了周末才开车出游。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多年来呼吁公车改革,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平时也是一名“捧车族”。他告诉记者,他在外出时一般是3公里走路,5公里骑车,10公里才会开车。“骑车和步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污染和缓解市区堵车,对人的身体也有好处。”
叶青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家庭买车,是为了发展经济;提倡有车族少开车,是为了环境和交通。“‘捧车’并不意味着不开车,是倡导大家合理用车,不要让开车成为一种负担,影响心情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