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超:商业地产新思路的探索
时间:2012-09-19 11:11:54
来源:城市化网
从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商业地产的一些想法和体会。我主要谈三点:
一、商业地产应该科学发展
近几年房地产业发展出现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商业地产发展非常快。根据对40个重点城市的统计,2011年年末有5.31亿竣工的房地产面积,其中住宅是3.15亿平米,也就是说有两亿多是商业地产,商业地产比重在整个房地产开发比重中占到了4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说明商业地产在近几年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应该说它迅速地调整了房地产的结构,调整了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了居民的消费结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肯定它对GDP贡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对居民生活的贡献。但通过调研和数据显示,目前商业地产发展存在的隐患很多,喜忧参半。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效率低,现在全国几乎大的发展商都涉足了商业地产,都普遍反映效益低;再一个是重复建设非常突出,导致同质化现象普遍,没有特色。刚才苗主任讲到的,确实有非常多的有特色的商业地产案例做得非常好。但同时商业地产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无序竞争。
大家需要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电子商务对零售业、对商业地产正产生巨大的冲击。2011年的电子商务接近一万亿元人民币了。我们华贸这中心的新光天地去年是全国第一,只有65亿元,这是大家认为非常了不起的数据,但和现在的电子商务总规模相比, 100个新光天地也赶不上。所以,如果商业地产不迅速地进行结构调整、专业化管理、对策研究,又这么超速度的发展,未来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商业地产有自身的规律,要求的资源和各方面条件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简单化,周期太短,缺乏对市场定位的研究。本来商业地产投资巨大,周期非常长,应该对市场的研究和市场的定位,站在非常专业的基础上认真论证,再用前瞻性的眼光进行项目定位。但是现在基本上建商业地产速度接近建住宅,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了,加上又把商业地产像住宅一样卖掉,这种非常突出的现象,将来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我们认为在比较好的、比较快的发展形势下,要反思一下,要注意到商业地产自身的规律性,要冷静思考、科学发展。这是我谈的第一个体会。
二、关于商业地产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首先在商业地产中,这个商场的定位,一定要在开发以前完成,开发运营一定要一体化。华贸中心之所以运营比较好,是因为建设之前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研究商业业态,研究这个组合如何做到相得益彰,如何能够匹配得非常完美。在建设的时候,实际上对商业、酒店、写字楼和整个环境的研究,这些基础工作都已经全部完成,基本上就是量身定做。所以它在建成以后,好多业内人都讲,华贸中心没怎么养,就迅速地火起来了。原因就是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足,所以就能迅速进入收益阶段。而有的项目之前功夫做得不足,非常仓促,建成以后,再来逐步调整完善业态,这样损失就很大,有的时候硬伤根本没法消除,所以这个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现在我看到北京三环以内,近几年建的大型设施,超过半数是不成功的。搞商业地产的人和搞商业的人,都认为在北京三环里是最好的位置,都认为在这里做没有问题。但现在来看没有几家成功,都在挣扎、纠结,招商非常困难,运营非常困难。零售商进驻商场,运行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如果你定位定得不是很准,零售商和商业地产商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都在那儿非常艰难地运营。如果商业定位做得好了,事先已经对市场有充分的研究,对需求有充分的研究(当然这个研究也不是完全的跟着需求后面走,也有创新和引领),如果你把这个功夫做足了,到正式商业运营阶段就会迅速的取得效果。所以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要同质化。有些区域不适合建大区域性的商业设施,那么你就不能建大区域型的,有些地区适合建社区型的商业设施,那你就应该建社区型的,不要贪大,不要说我这么多指标,这么多土地,就一定要建一个多大的商场。
其次,传统的好位置不一定就是好的,你不一定能做成一个成功的商业;一个大家认为是很好的商业的位置,不一定做出来一个成功的商业。对商业的定位,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现在北京市中心地段可能不如四环周边地段,因为现在整个形势变了,出行方式变了。过去老的商业设施都是自行车到达的设施,九十年代以后,商业设施逐步变为汽车主导。汽车主导就不是原来的概念了,我们在北京研究了很多案例,就是现在条件下的商业设施在定位的时候,不以传统的,不以一般人认为的所谓的商业地段定位,应该以更加符合现代出行、交通、环境、空间、可到达性,从这些因素来分析。所以在市场定位研究的时候,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想法。
再次,商业设施越来越变成不是纯卖东西的地方了,它演变成了一个时尚和生活的中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我刚刚听到一个发言,是苏州的邻里中心,我没有去过,有时间我会专门地去学习一下。但是我听了这个名字,就感觉到这是非常成功的做法。现在市场中作商业地产通常都是起一个很大的名字,什么国际商城、大上海商城,而苏州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邻里中心,就像在居民区里面为邻里居民提供服务中心。有这种出发点,商业地产就应该能成功,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北京有一个三里屯,以酒吧、娱乐为主。最近我数了一下,两公里范围内有六个大型商业设施。我认为只有三里屯VILLAGE一家能做好,因为它是站在一个多年形成的以娱乐为消费习惯的基础上,相应的延伸到餐饮和购物,站在这么一个起点上,然后做了一组非常时尚的建筑,而且在建筑群里面营造一个非常有趣的商业空间,所以它迅速地火起来了。我不认识苏州邻里中心的人,但是我向你们表示敬意,你们名字的定义就说明真的是站在市场出发点去做这个商业地产,我相信你们会成功。
最后,商业地产和零售业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现在这种关系好多都变成了一种博弈,就是做商业地产的人和零售商每天都在谈判、吵架、打官司,这是一种非常不对和危险的现象。商业地产和零售商是共生共荣的,他们应该是共享、双赢的关系。在利益冲突的时候,要看长远。华贸中心除了新光天地还有自己经营的购物中心,新光天地是我们的主力店,租给新光公司。我们希望把地铁出口和新光天地、购物中心之间打开一个通道,合同签了,新光天地开业了。打这个地铁口应该谁出资?和新光天地谈判,他说很困难,我说那我们出资。苗会长知道,企业投资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时间。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建了地铁通道,迅速改变新光天地运营状况,地铁投资可能不到一年就收回来了。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只是提醒大家,要站得高、看得远,商业地产商和零售商绝对不是博弈的关系,应该非常小心的进行对话,共同渡过一些培养期、难关。
三、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思考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我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也请教了一些专家,看了一些国外的案例。其实中国的商业地产发展非常困难,每一个商业地产商都在叫苦。我延续一下苗会长讲的生态环境问题,商业地产业也需要生态环境。我跟日本一个公司交流的时候很受启发。他说过去城市发展以功能引导,这一百年、几十年,当高速铁路、公共交通更便捷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交通引导。如果希望城市扩展,就应该发展一些新的副中心,修一条、两条、三条地铁过去,修过去以后建商业地产、公共设施。政府给一个政策,允许你建铁路,两边给你少量的地,这样在修铁路的时候,商业已经和铁路一体化设计,住宅也是一体化设计。所以在日本坐地铁的往往是比我们大得多的老板。
再一个是需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质量问题。现在太快了,2011年有两亿多平米是商业地产,发展这么快,要反思,一定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而不要单纯的为了速度。我们现在搞房地产,做的最大的能收多少租金?香港有几家商业地产商一年租金就上百亿,所以发展关键不在速度。建筑如果不进行特别精细地打造,带来的后果是社会性的。所以现在伟大的公司,一定是令人尊重的公司,而不是钱多的公司。当然这之间不矛盾,钱多是因为成功导致的。一个伟大的公司是因为它受人尊重,决不是因为它有多大。所以我们应该反思,在这么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怎么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我知道商业地产的发展,要想实现刚才我讲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然后把它建设周期适当延长,把它打造成精品,这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因为它的规律和特点就是如此,你不能像做住宅一样做商业地产。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一定要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企业家委员、中房协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房超在2012中国零售商大会“零售·金融与商业地产高峰论坛”上的发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