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京高峰时段出租车双计费政策获通过
时间:2012-09-13 10:19:40  来源:中广网  作者:姜奇卉 
    中广网南京9月13日消息(江苏台记者姜奇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打车难,可能是很多大城市的居民都会遇到的问题,大家打车,一般是遇到有急事儿、下雨下雪或者晚归的时候。可是偏偏着急的时候,要么是没有空车,要么空车一辆辆过却不停,有时好不容易停了,要去的地方司机却不愿意去。

  针对这些问题,其实很多城市也在探索解决的办法,南京就是其中之一。记者从南京客管处了解到,酝酿已久的南京出租车高峰期双计费政策已经在最近一次听证会中高票通过,将择机启动。

  面对油价连年上调的现状,南京酝酿在早晚高峰时段实施双计费,也就是早上7点到9点和下午的4点到7点之间,出租车时速低于12公里时,按照时间收费,每五分钟加收车公里租价2块4。

  南京市物价局服务价格处处长王阳:从行业随机抽选的10辆出租车的双计费模拟测试情况看,交通高峰期实施双计费对乘客支出影响较小,每次增支0.67元,对驾驶员收入有所提高,每月增收208.2元。

  南京东方出租车公司的司机王先生认为,空置或者长时间拥堵,对他们来说实在伤不起,所以希望早点施行双计费。

  王先生:当然是比计价器好,好比现在11,计价器就显示为11是最好的,显得正式的,不然临时让人感觉到,好多外地乘客跟外地人都有点不是太理解,还撕小票,不是很烦人吗?

  但也有司机认为能否把目前的2元燃油附加费,一起并入起步价,从9+1+1 变成11。

  司机:双计费对城市打车难问题可能解决的好一点,如果再加价格,市中心打车还是打不到。在里面堵了半天就是个起步价也没多大意义。

  记者从南京客管处了解到,最近一次的听证会中双计费政策高票通过。

  南京客管处翟伟:在价格听证会上是高票通过了高峰时间实行双计费,在20公里后加收20%的空驶费。下一步将择机出台这个政策,等市政府的批准。

  对此,南京交通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孙俊表示赞同,他认为这样一来司机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

  孙俊:我毛估估,现在一个乘距大概是5.84公里,5.84公里在城市里边,红绿灯基本一公里要停1分钟, 5.84公里就是5分钟左右,5分钟增收要增收2-3元。

  孙俊也指出,双计费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拥堵和打车难问题的,政府应当想方设法解决城市道路建设问题,但双计费可以优化出行结构.

  孙俊:第一,虽然它不能解决交通拥堵,但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第二,可以优化出租车在空间、时间上面的分布。第三,其他的城市,报告里写,除了南京其他都实施了双计费。

  无论怎样,物价部门酝酿出租车收费改革的消息对于的哥们肯定是欢迎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市民们大都也能够接受。

  市民:如果价格差不多的话,基本上还是能理解的。

  这项政策能不能起到缓解打车难的问题呢?中国之声微信平台和新浪官方微博在全国的听众朋友中做了一个调查,大多数听众都对这个政策的效果有质疑.

  “我是刘畅,我觉得真的很不合理,因为大家都是在耽搁时间,比如我去打车我也是很赶时间的,在高峰期里面出租司机你的时间是重要,我们的时间也很重要,我们耽搁了时间可能被扣工资,我们的钱由谁来报销、谁来算呢?

  “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应该遇到过打车难的问题,但我觉得双计费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真正的要想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还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比如说像公交或者地铁之类的。”

  不过也有不少出租车司机对这项政策表示支持,油价上调,部分地区高额的份子钱确实让他们压力重重,也许,我们在抱怨打车难的同时,也应该试着去倾听和理解出租车司机的声音.

  司机:我是郑州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双计费实际上也叫实际并距,大家不开出租车不知道开出租车的苦,不堵车是不知道堵车的难,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对。

  司机:我是呼和浩特市一名出租车司机,在南京准备推出这种政策在呼市已经试行开了,因为实在高峰堵车堵的大家都走不了,乘客打车也打不上,出租司机堵在路上也赚不上钱,每天光赔着费用,我觉得这种政策应该是合理,只不过这五分钟时间我觉得应该再缩短。”

  简单分析一下,双计费也许能从一定程度缓解打车难的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记者的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城市道路的合理规划和出行结构的有效规划。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