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和文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明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加大力度积极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围、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一、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概念范围及特殊属性
1.一些国家和地区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及发展重点,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提法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一般包括印刷、出版、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制品、手工艺品和工艺设计等行业。芬兰、韩国、加拿大等国使用这一概念。(2)创意产业。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具体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与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及录像带、休闲软件与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广播电视等行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使用这一概念。(3)文化创意产业。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将“创意产业”称为“文化及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设计、包装、形象和广告等手段,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我国台湾也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体包括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数字休闲娱乐、创意生活、建筑设计等13个产业。(4)版权产业。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使用这个概念来计算该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版权产业和交叉版权产业四类。总的看,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使用范围宽窄不一,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严格标准。
2.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经营活动越来越多,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业界开始围绕“文化艺术生产”、“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等进行研讨,少数地方使用文化产业概念。文化部针对当时文化经营活动迅速增加、文化企业逐步与行政机关脱钩、亟需加强统筹规划指导的实际情况,于1998年成立文化产业司,具体职责包括研究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1999年10月其在调研基础上首次提出有关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但主要是针对文化系统的文化经营活动。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主体定位、具体范围、指标体系、财税政策、管理规范等,还没有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予以明确,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确定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研究制定“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认真吸收有关调研成果及宣传文化部门的建议,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概念,提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此后文化产业逐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在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时明确划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独鲜明地提了出来,在文化建设思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此,中央专门成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现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并在中宣部增设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承担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提出政策性建议。2003年,中宣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课题调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第一次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于2004年正式编制出台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确定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则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统计范围也存在差异。
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和高新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文化产业的具体内涵也不断丰富和调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九大重点文化产业,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创意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又根据实践发展需要提出,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七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四大新兴文化产业。为了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使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接轨,并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接轨,去年5月以来,中宣部、国家统计局抓紧组织开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的修订工作,并于近期正式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具体分类标准吸收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些新的文化产业门类,包括创意产业、文化新业态、相关软件服务及部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等相关内容,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统计范围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10个方面,不再保留三个层次的划分。经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为规范统计口径,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发展的协调性、科学性,我们明确今后正式文件、正式活动中将统一使用文化产业概念,推动各地进一步规范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等概念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统计分类标准,做好相关统计工作。
3.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理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具有一般产业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离不开市场,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绝不是只注重市场规律而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更不能把文化产业的发展随意夸大或简单理解为文化产业化或文化市场化。对此,中央的思路和要求非常明确,中央文件和主要领导讲话中反复强调,切不可以文化产业替代整个文化发展,也不可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完全割裂开来,更不可把两者对立起来,只讲一个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妥善处理好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消费功能与教育功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由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合格市场主体,鼓励推动各类资本参与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与利润指标、扩大开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和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激励体系,引导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影响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来获取经济效益。
二、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是从消费、投资、出口,还是从技术、体制、政策等方面来看,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较大的潜力。
1.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下发系列文件进行专题部署,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和政策保障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安排,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措施具体有力。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积极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复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发掘创新潜力、培育新兴产业的需求更加强烈。文化产业拥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特点,资源需求少、能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对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形成更为根本、更加持久、更难替代的竞争实力,具有独特优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3.人民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400美元,少数地方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相形之下,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满足广大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压力很大。据有关方面测算,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去年实际消费才刚过1万亿元,文化领域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总供给还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4.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一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变为合格市场主体,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财税、金融、工商等方面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日益优化。一批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股改上市,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可以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和物质基础。
5.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杠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表现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发达国家提出数字化发展战略,以云计算等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把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我国也及时在文化领域提出了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三网融合,推动更多的科技因素、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融入文化领域。随着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将跃上新的台阶、展示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