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钱闯北大”,北大校长周其凤希望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以便给贫困学子上一堂心理教育课,其用心可谓良苦。如果学生们能够从校长的讲述中有所启发和鞭策,这对他们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第一课”。虽然相比而言,“4元钱闯北大”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相似的境遇,但到了今天这些则变得极为珍贵:尽管那个时候的物质很贫乏,但“贫而不移其志”,反倒是越挫越勇,有一种昂首天外的气度及百折不挠品质。
与特质不断丰富相反的是,我们的精神建设却不进反退。“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的缺失,让时下的大学生变得极为脆弱。很多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两种极端,要么是特别自卑,把自己掩盖起来;要么就特别爱慕虚荣,打肿脸充胖子。华东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家庭富裕学生相比,80%以上的贫困生心理相对脆弱,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由此可见,物质上的扶贫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脱贫更显关键。
今天同一朋友聊天,谈及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还要天天接送很是麻烦。我就感到很奇怪,问为什么要送呢?我们那个时代,谁不是很小就已经有了很强的自立性,别说送,就是回来晚了就要打屁股。他感慨地说,我当然知道这些,但时代已经不同了。诚然,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再用“4元钱闯北大”,也无须“一双草鞋管一年”,但那个时代的那种吃苦、自立、自强的精神却不能丢,这一点应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共识。
最近有报道说,一名新生入学就要买IPhone4s、IPad3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母亲表示无能为力,女孩儿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丢脸去吧。”然后扬长而去。如果再联想到那些“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怪象,不难看出,精神贫困已经不限于贫困大学生,而涵盖了所有群体,因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存在状态都是相对而言,甲比乙看起来状况好一点,但却比丙相差很多,如果不能正确保持内心的和谐,对物化的东西有理性的认识,那么这样的攀比就会加剧学生精神世界的滑落。
贫穷可能让人奋发,也可能让人堕落。从相对论来看,物质上的比富其实就是精神的斗穷。而由于贫困学生从一个相对贫困而封闭的环境,走进一个更加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其内心的落差及环境不适导致的敏感、焦虑、自卑、忧郁就更值得关注。一些大学生极端事件,都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而发生的惨剧。近年来,大学生、研究生等自杀或杀人、伤害的悲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反求诸己,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教育,塑造健康的心理成了当务之急,且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全面参与,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4元钱闯北大”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是我们审视人格教育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