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是城市化中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越要担起责任、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侵略的举动是荒谬的想法……
昨天下午,参加2012广州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抵达,本报记者率先采访到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作为一名出生于南海西樵的广东人,杜维明还与记者分享了自己与广东、广州的文化情结。
杜维明:
1940年出生,祖籍广东南海,学者,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在台湾东海大学师从第二代新儒家代表徐复观,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就读并获哲学博士学位。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荣誉教授,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在一个社会里,越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掌握越多资源和信息的人,越应该对这个社会负责任。
演讲主题解密:
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
记者:本次广州论坛的主题是新型城市化,您演讲的内容是“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能否分享一下您选择这个话题的原因?
杜维明:今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 。城市化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也不可逆的过程。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城市化的过程需要付出代价,比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等。
在古代,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到了现代,人类已经成为演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成为自然界最大的破坏者。人类发展到现在,在物质需求、自身欲望的影响下,剥削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自然已经开始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在现代化,特别是都市化的进程中,如何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意识。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在一个社会里,越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掌握越多资源和信息的人,越应该对这个社会负责任。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能存活下去已经不错了。但对于政府、大型企业、媒体来说,他们有义务为大家的福祉尽一番力量,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
其实,举办孔子学院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国外有些声音批评孔子学院是中国的文化侵略举动,我觉得这种批评是十分荒谬的。
关于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文化传播的创举
记者:今年五月份,美国试图暂停孔子学院中国教师的签证办理,事后引发巨大争议。您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杜维明:“孔子学院”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和官员把举办孔子学院当作是一种政治行为,其实办孔子学院只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
我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创举,而且非常成功。首先,有了孔子学院后,我们在世界上建立了很多教授汉语的基地,就像德国的歌德学院一样。其实,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学习汉语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很多中国人都懂英文,而他们都不懂汉语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目前孔子学院运作的方式,是“你来申请,我们来合作”,这是一个双方的自愿行为。
我十分尊重在世界各地教汉语的老师,他们确实是文化传播者。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每天在一起相处几个小时,这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而且是人格的培养。他们让世界上许多学汉语的人来了解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同时,现在孔子学院不光教汉语,还教中国文化。我说的中国文化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音乐、艺术、舞蹈等。现在,孔子学院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教,现在教汉语的对象已经扩大到中学生,教课地方就是所谓的学堂;第二是介绍中国文化;第三是研究中国文化。
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学者,他们不了解孔子学院,批评孔子学院是中国的文化侵略举动,我觉得这种批评是十分荒谬的。我个人认为,孔子学院的发展,仅靠政府扶持是不够的,将来还需要企业、学界各界的扶持。孔子学院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
“雷锋精神”是一种超越自我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由社会最有权势的人去体现去实践。政府的最高官员首先必须体现雷锋精神,他们应当以身作则,否则就是虚伪的。
关于道德建设:
提倡雷锋精神
需“知行合一”
记者:除了您提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您认为儒家学说中还有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杜维明:有很多。比如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有几个基本信念,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意味着言行一致,当然不仅于此。“知行合一”强调我们“知”的同时就要“行”。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孝道很有道理”,他说的同时应该在实践孝道,如果他没有实践孝道就说孝道很好,那他就是虚伪。他一定要有“行孝”的经验,他才能说孝道是好的。就如英文中的“knowing”,了解的本身是一种转化的行为,“知”是“行”的精确知觉,“行”是“知”的确实实践。“知”和“行”是一体的,“知”必须体现在“行”上。
现在我们提倡“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一种超越自我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由社会最有权势的人去体现去实践。一般来说,人的地位越高,责任就越大,对自己道德要求的标准就应该越高。因此,政府的最高官员首先必须体现雷锋精神,他们应当以身作则,否则就是虚伪的。
生于南海:
对广东有独特情结
记者:您对于广东、广州的文化印象是怎样的?
杜维明:我是广东人,生在南海西樵村。我有时笔名就用西樵。1978年我回到中国内地,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广州的汉代船坞。在中国现代史发展过程中,广州一直是中国通向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中原一带,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转向南方,大的思想家中广东人占的比例非常大。近代史上有名的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都是广东人。在国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各方面,广东贡献都非常多。
广东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广东族群多元,有很多客家人;生活素质很高,在吃方面粤菜的做法十分精致讲究;此外,在亚太地区,广东覆盖面非常大,在海洋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广州“新型城市化”
六邀名家建言献策
牛文元:今年 2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作“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新型城市化是化解中国深层次矛盾的必然选择、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和内涵、如何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梁桂全:今年2月21日,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研究员作“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专题学习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意义、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愿景、二十一世纪世界城市发展新趋势、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陈鸿宇:今年3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委党校陈鸿宇教授作“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专题学习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发展、国外城乡一体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当前广州城乡一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走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吴志强:今年4月20日,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作“新型城市化中的城市空间结构”专题学习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先进城市空间发展、世界城市发展最新规划理念、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启示。
曹淑敏:今年5月24日,国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院长作“新型城市化中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题学习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趋势、智慧广州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
王如松:今年6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同志作题为“新型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建设”专题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与生态城市的机遇与挑战、新型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转型与整合、广州生态城建设的开拓与适应。
蔡禾:今年7月31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长蔡禾教授作题为“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社会治理”专题辅导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大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大城市社会管理的转型、对广州市城市社会管理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