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安徽淮南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纪实
时间:2012-08-30 10:45:56  来源:人民网 
中国绿色时报8月30日报道(记者 龙琳) “我原以为淮南是座煤城,肯定缺林少绿,灰蒙蒙、脏兮兮的,谁知来到这里看到的却是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飞鸟成群,使我对煤城的印象有了质的改观。”一位下榻洞山宾馆的外地客指着正在浓荫梧桐树上盘旋的飞鸟对记者感慨道。
实际上,这位客人的感慨不无道理,安徽淮南昔日的“灰”已被今日的“绿”所替代,如今淮南正在开展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创建,努力呈现一座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生态城市。
“这是能源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于民,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举措,全市人民都在为这一绿色转型而努力奋进着。”淮南市市长曹勇说。
绿色呼唤
“创模”乃时代抉择
淮南位于华东腹地,是一座临淮河而居的城市。奔流不息的千里淮河,缔造了淮南2585平方公里的热土家园,哺育了243万淮河儿女。
淮南又是一座因煤兴起、缘矿而建的能源城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承担了保障华东地区电力供应的艰巨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华东工业粮仓”之称。然而,伴随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而生的大量矸石山、沉陷区、粉煤灰严重破坏了淮南的环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城市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拥有众多煤矿的淮南,长期以来仿佛与“脏乱差”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敢穿白衬衫、不敢开窗户”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无奈的感慨。
资源型城市必须走出矿竭城衰、生态恶化的魔咒。环境的挑战,绿色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9年底,在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系列称号后,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作出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重大决定。“淮南作为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能耗排放问题是一个绕不过的弯,除了源头上加强节能减排,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森林的间接减排功能。我们要深刻认识林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着力加强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状况,优化人居环境,为我们的城市披上一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命之衣’”。市委书记杨振超在当年12月3日召开的全市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动员会上掷地有声的讲话道出了市委市政府“创模”的决心和勇气,也说出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
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淮南现状作出的明智抉择,是全市人民渴望绿色的殷切希望,是时代赋予淮南人民的神圣职责。它对于改善淮南生态环境、造福淮南人民、提升国土绿化水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理念引导
科学规划巧布局
无论是经济发展转型,还是“创模”、打造生态宜居城,淮南人提到最多的是“两型城市”,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淮南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的目标是十分坚定的,在“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 转型发展之中,绿色的发展理念占据了主导。正如市政府副市长王诚所说的那样:“尽管我们的煤炭储量很丰富,有400多亿吨,但是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科学的发展理念。建设”两型城市“的提出,应该说是我们拿起了一把破解‘矿竭城衰’周期律的金钥匙”。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全市坚持依托山、水自然风貌,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别具特色的南山北水夹一城的城市格局,高标准、高品位,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体现生态理念、注重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总体思路,先后组织、聘请省内外专家编制了《淮南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淮南泉大地区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淮南市舜耕山风景区规划》等,同步编制了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绿线规划等,把城乡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构建“六个三”的国土绿化建设体系。即:依托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的山地资源,围绕构筑生态淮南、宜居之城的“三山鼎立”的绿色屏障体系;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等水资源,培育水源涵养林,打造生态新湿地,再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美景的“三水环绕”的绿色河湖体系;树立精品意识,提升东部城区绿化档次,推进西部城区绿化改造,加快山南新区绿化建设的“三城互动”的绿色景观体系;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绿色矿山,实现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新矿、老矿、废矿“三矿并举”的绿色矿区体系;结合新农村规划,清洁绿化美化乡村,建设农田林网,打造 “三农共建”的绿色乡村体系;统筹铁路、高速公路、城乡道路绿化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固土保水生态线、农民增收致富线、环境优美风景线和展示淮南面貌形象线的“三路协调”的绿色长廊体系。
在推进六大体系建设中,他们以城区园林提升工程为核心,依托山、河、湖、城的自然特色,建设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林;以绿色通道建设为纽带,大力推进道路与河道绿化;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心,全面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乡镇、村庄绿化水平;以林政资源管理为抓手,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以城区公共绿地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以项目为支撑,建立绿化造林项目库;以市场化为取向,组建旅游(林业)投资公司,建立融资平台,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淮南实际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全民共创
人人都是参与者
淮南市几大班子及各级各单位均确定“创模”绿化联系示范点,其主要负责人为联系人。将“创模”工作担在各级领导肩上,形成各个单位部门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参与者的格局,是淮南市抓好“创模”工作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市委书记杨振超多次对“创模”工作作出批示,并率先垂范。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研究解决工作中的资金、土地等难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资料组、城市绿化组、农村绿化组、督查组等机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各地区、各有关单位按期完成进度。“创模”工作连续两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初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县区政府与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层层签订责任状,使“创模”工作责任到人、检查到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合作、上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创建任务“消号制”,完成一项、核销一项,定期通报。同时,将“创模”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年底对“创模”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创模办”组织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目标办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明查与暗访、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全程跟踪问效;对推诿扯皮、工作不力、影响全市整体进度和效果的单位,实行公开曝光,严肃追究责任。
为使“创模”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市“创模办”除进行常规性的宣传外,还开展了“创模”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在网上广泛征集“创模”宣传标志,共征集标志200余个;开展“创模”万人签名活动及绿化摄影大赛活动等。各项宣传措施,营造了全市“创模”的浓厚氛围。一项媒体开展的问卷调查及随机抽查调查显示,市民对绿化重要性的知晓率达到91%,对“创模”工作的支持率达98.3%。
位于淮南市东部、距市中心15公里的上窑林场,是全市义务植树基地之一。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直各单位已连续10年在这里参加义务植树,“新四军纪念林”、“人大林”、“红枫林”、“学子林”、“记者林”、“人才林”等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已达4100万人次,共植树6000多万株,尽责率达94。9%,建卡率达98.5%,真正形成了“人人参与、全民共创”的格局。
凸显特色
矿区治理重生态
湖面波光粼粼,白鹭飞翔;岸边植被繁茂,环境优美;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嬉戏玩耍;三五成群的市民在悠闲溜达。这是记者在淮南大通湿地生态园见到的情景。然而5年前,这里还是矸石如山、垃圾遍地、尘土弥漫、地面坑洼之地。
建于1903年的“大通湿地生态园是在长期开采而形成的大通煤矿塌陷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淮南矿业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全国最大的资源枯竭矿区“泉大”环境修复工程启动,总投入100亿元,治理东至大通矿区、西到泉山共22.2平方公里的“城市荒地”。昔日的荒凉地变成了花红柳绿的休闲地,使周边25万居民直接受益。
采煤就要塌陷,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采煤活动的持续进行,对水系、道路、土地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如何把纠结在塌陷区上诸多“并发症”一并诊断,统筹解决,淮南一直在探索。
“市委、市政府把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探索出了‘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淮南模式。”刘涛副市长告诉记者说,这一模式破解了塌陷区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发展的难题,也为‘创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废矿的绿化找到了良方。
淮南点多面广,城乡矿交错。在“创模”中,他们实行以城带乡、以矿促城、城乡联动、城乡矿一体化的绿化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矿区植被恢复、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森林质量提升、绿色长廊与农田林网、城市景观林、绿色小康村、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城乡矿区齐头并进共发展。
淮南矿业集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以矿区植被恢复为例,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矿区植被恢复和绿化分为新矿、老矿和废矿3种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新矿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老矿边开采边补偿,新老矿实行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如今,全市18家重点煤矿企业绿化覆盖率平均达34.35%,高的达70%以上,实现了“矿在林中、林在矿中”的生态效应。
而对于目前仍有1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36%的废矿沉陷区,则采取边治理边修复的办法,变“修复废地”为“公园绿地”,沿山脉、水脉修复环境,注重自然修复,体现自然美。淮南人称这种办法为“中医调理”式修复。就是利用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利用其自身能够协调各种生物间的关系,给大自然一个自我更新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
据介绍,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淮南矿业集团,先后启动了绿色工程一、二期项目,对矿区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区进行复垦、修复等。仅一期项目就已累计投资1.2亿元,栽植各类树木20万株,植草坪79918平方米,造林绿化总面积1100多亩。如今修复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天然的大氧吧,3个修复完成的生态湿地成了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理想去处,周边房地产开发也随之迅速升温。
“淮南不是林业大市,没有得天独厚的造林绿化条件,在”创模“中,我们突出‘煤城’这个特色,因地制宜大做绿文章”。市林业局徐进局长如是说。
创新机制
推进“五化”促绿化
胜在思路,贵在创新。淮南市委、市政府在“创模”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植树造林投资体系与经营机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推进义务化。市政府先后出台《义务植树以资代劳办法》、《淮南市认建认养认管绿地树木办法》、《淮南市绿地树木认建认养认管办法》等,坚持义务植树的法定性、义务性和全民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采取多部门自建、共建和缴纳义务植树费等开展营建纪念林活动,实行多渠道集资办林。用义务植树方式实施舜耕山植被恢复,在全省属于首创;新四军纪念林形成红色旅游品牌,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目前,全市有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达87处,面积4.2万亩;全民义务植树在思想观念、绿化功能、营林技术、发展模式和建设规模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在全省位居前列。
推进项目化。坚持规划生成项目机制,加快升级绿化造林项目库,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了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段绿色长廊、东西部第二通道、龙湖公园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
推进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将植树造林和苗木、林业、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土地承包、种苗选择、林木管护、产权流转等环节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源,激发林业活力;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了车路山、打石山等6000余亩采石迹地植被恢复工程。各县区加大资金投入,扶持造林承包大户进行承包经营,把多年造林不成林的石质山场一次性承包给造林大户,采取封山造林育林,收到很好效果。据调查,全市植树造林成活率达95.8%,保存率达89.3%。
推进产业化。把城乡绿化一体化与林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全市3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成了淮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生态化。以林促游、以游养林,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工程,发挥森林“吸碳器”和“固碳机”的作用。全市已建成1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8个省级生态示范村、110个绿色小康村,全市农田林网庇护面积130万亩。
绿染风采
煤城处处绿跳动
在淮南东部上窑山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但见银杏、松柏、石碑、台阶,气势宏伟,蔚为壮观;登上山顶满目青翠,置身林中松涛阵阵。每逢清明节期间,游人如织。人们沐浴在春天的明媚阳光下,缅怀先烈,踏青赏春。
上窑山是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十年前,一批离退休的新四军老战士在这里向荒山宣战。在他们的倡议和感召下,社会各界捐资2600多万元,踊跃参加植树造林。如今,景区树木郁郁葱葱,绿化覆盖面积达90%以上,形成了集陈列馆、兵器广场、游击纪念园、纪念林、碑刻等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参观、学习和游览的胜地,更提升了全市的城市文化内涵。整个上窑山景区也因此跻身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2010年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在茨淮新河畔,号称十八勇士的转业退伍军人,主动放弃政府安置,垦荒造林,创建“八一林(牧)场”,营造万亩人工林,使昔日的荒滩荒堤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大通湿地、潘集后湖、绿馨园生态示范区、老龙眼生态公园等昔日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综合治理,实现了林果繁茂、花红树绿,成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休闲娱乐胜地。
走进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高大法梧浓荫避日,仿佛置身南国植物园;跨进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绿树掩红墙;进入洞山宾馆、山水居小区,芳草化似锦……
今日的淮南城林相染,天蓝、地绿、水清、人和。60多个街头绿地游园星罗棋布;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特色绿色各显神通;8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如一条条绿色丝带伸向远方;乡村一派田园风光景象。
对淮南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感受最为真切。
当了十多年的环卫工人牛师傅有着切身体会,他说:“以前窗台上都是灰,两天不擦桌子上都是灰,现在没有了这个现象。”记者在淮南采访时还听到这么一件事:到上窑走亲戚的上海市民柯正华作出了一个让亲人诧异的决定:到大通购房居家。柯正华说,他对大通一见钟情,优美的上窑山、清清的高塘湖和并不拥挤的交通,是他所向往的。他已经在瀚城买了一套房子。
在243万淮南人的努力下,目前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21.9%;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乡镇所在地及村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4%、33.0%和40.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绿地率37.8%,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1平方米;街道主、次干道绿地率分别达到33.7%和22.6%;机关、学校、医院、部队和工业企业、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的绿地率分别为38.0%和33.5%。全市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远近呼应、点线面结合、城乡矿一体、山河平原相衔接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绿色,焕发了淮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绿色,给经济转型发展的淮南带来了希望。
黑色煤炭富集地、红色火电输出地、蓝色生命起源地、白色豆腐发源地、绿色生态宜居地的“五彩”淮南正用如椽巨笔描绘煤城绚丽多姿的画卷,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华丽乐章。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