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财讯传媒集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三方发起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在河北崇礼召开。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城市市长、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人共200人参加了论坛研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出席论坛并就相关议题发言。以下是城市中国网根据本人在论坛各环节的发言稿整理。
一、中国都市圈具有特殊性
中国的都市圈目前来讲跟国外比还有一定的差距,6.9亿的城镇人口基数,这和世界任何国家都不一样。比如巴黎都市圈、英国伦敦都市圈等,中国有多个都市圈,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中国都市圈处于增长中,我们比较关注城市群,其实关注的是城市群的“核”。假定一个主城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城市,我们认为它仍然处在内敛集聚的过程,这是中国城市群的“核”的发展方向。
中国现在的都市圈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干预。都市圈虽然形成了,但是它对外来人口是排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都市圈从来不排斥外来人口。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越大,对外来人口的排斥越强,原因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不能把各种要素集中到都市圈了,却把人口排斥在外。所以在这种状况下谈中国都市圈的问题,一定要谈都市圈的城市、核心圈和周边的城市人口流向的合理配置关系问题。
我国的都市圈的“核”都是行政等级特别高的城市,一般都动用大量行政资源来维持城市核心圈原户籍人口及特殊群体利益。我们在前些天讨论北京市未来的流动人口发展规划的时候,提出首都都市圈发展,有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保稳定。因为保稳定的压力,很多要素价格失真。
当城市要保稳定,把要素价格压得低,反而会导致人口大量流入。目前中国的都市圈核心城市一般都通过各种行政手段让资源向大城市集中,这和世界其他国家非常不一样。改革就是要在排斥行政干扰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人口的迁徙不受行政的干扰。
从另一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都市圈,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的核已经做大,但在都市圈人口扩张的时候,如何处理和周边城市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是政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二、中国都市圈内的城市是竞争关系
中国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大多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行政力量的封闭大于市场力量的贯通。环北京经济圈很多县市召开有关研讨会的时候,各地都提出了和北京竞争的概念,同构竞争。而在一些较远的城市,市场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像崇礼、张北、秦皇岛、廊坊等。
要研究都市圈退二进三的过程。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经历第二产业退出,第三产业集聚的过程。现在北京服务业已经占到75%,它的工业是要外移的。三产经历到一定程度还有个释放过程,向周边城市释放。所以我们看到北京的旅游业在向周边释放,星期六相当多的车都往周边的城镇和乡村开。这种市场化作用,我们通过什么方式给它强化?我们对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对于整个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自己判断这种差异化的东西,确实还存在认识不足。河北很多的城市,特别是环都市圈的城市,都在提出和中心城市一样的发展路径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发展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会导致在竞争中出现问题。比如河北大厂,它跟北京搞一样绿色高档的住宅、房地产,怎么能搞过北京呢?肯定搞不过的。
在行政力量主导过程中,它仍有强大的市场潜力,这种市场潜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真正的补偿在于交通设施的建立,就是在环北京经济圈里头,基本上不是以高速公路,而是以轻轨铁路为构架,使环北京经济圈形成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式。
三、促进都市圈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和人口的自由迁徙。
第二,减少等级化的行政管理作用,减少过多的等级资源配置。
第三,促进更多政策支持人口流向的地方。现在大城市不让进,流动人口就去周边小城市,只要人口向那里去,政策应该更多的给予支持,包括运用所谓宏观调控的力量。
第四,城市化发展是一个三产集聚过程,要注意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很多发达省如浙江、江苏、广东等,还在强调工业主导模式,应该进行反思,特别是中小城市。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