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傅蔚冈:真正的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
时间:2012-08-27 09:44:54  来源:南方网   作者:傅蔚冈 王子荣 

    傅蔚冈,法学博士,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监管与行政法、土地法和城市化,在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前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够实现,和中国的城市化有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分两类:一类是土地的城市化;一类是人口的城市化。关于土地城市化,包括盖新房子、起高楼、修马路、建广场等。而人口的城市化,就是要把人从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和当地人一起来分享福利。但是这两者在中国是不大匹配的。

公共服务的挑战来自城市化

    先看几个事件。第一个例子,去年发生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孩子的父母是在佛山做五金生意,不是户籍人口。第二个例子,今年5月份时,在离江西宜春市区80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老人在外玩耍的5个孙子孙女在水塘溺亡,只有最小的孙子生还。因为这时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没有人能救这些小孩。第三个例子,一些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户口不在这里,但是又想在北京上海参加高考,他们采取了一些行动,很多人就把这部分人称之为“异闹”。医疗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

    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大家都可以想到的就是教育、医疗、社保。

    什么叫“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只提供最低水平的、标准化的服务。这一点很重要。它是由政府付费的。特殊化的、较高层次的需求要通过市场去满足。

    中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从2004年开始的,2004年9月份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这个概念。更明确讲到这个概念是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讲到:2020年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实际上中国以前的公共服务谈不上均等化,一般只向城市提供,基本不向农村部门提供。而农村部门的服务都是私有化,是自己来提供的。

    按照政府提出的对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涉及的几个目标,我这里只讲到教育、卫生和社保。另外还有住房,这也很重要。

   公共医疗卫生,现在大家对这方面的怨气可能比对教育的意见还要大。人们经常讲,生不起病,看不起病。

    现在中国的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出现钱少了这个问题之后,有的专家指出,我们是否可以推迟退休年龄?这在技术上看是可行的,当然很多人是不愿意的。

    从政府的官方文件来看,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关于要解决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的问题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公共服务需求大。中国之前只给城市人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正式的城里人。而这部分人口在我国13亿人口中只占三四亿。只给这部分人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压力是可以负担的。现在突然发现要给13亿人都提供公共服务,这马上就让政府的口袋捉襟见肘了,所以就满足不了了。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比如医疗卫生方面,我们在城市中,出门就可以很快找到三甲医院或者其他医院,但是在农村只有卫生所,条件非常简陋。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大家都认为不该把绝大多数的资源配置在城里,但我认为把资源配置在城里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因为城市人多,同样造一所医院,分摊到每个病人身上的费用就很少。既然把资源配置在城里是对的,为什么引起大家的怨气?因为在其他国家,大家可以自由、随意进城,到城里来享受这个福利。而在中国因为有户籍制度,配置在城里的资源只对城里人开放,如果外地人来到这里,就会被说成是“挤占”了这个城市的优质资源。因为在中国缺乏用脚投票,所以才会让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公共服务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用大家经常讲的一句话叫做“劫富济贫”。中国的税负里面,很多税不是直接可以看到的,属于间接税。我们唯一清楚的是个人所得税,而这在中国又沦为工薪阶层的税,富人有很多办法来逃避个人所得税。

   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思是服务的内容应该相同。比如说看感冒,10元钱就可以解决。而各地标准不一样,有些地方要100元、200元解决,而有些地方1元就可以解决。这些内容是不是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挑战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问题。我认为对于中国公共服务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这些,而是来自于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病没有想象中严重

    如果时间回到30年前,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城乡分治是很正常的,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城市化之后,这一切都变了。根据去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一个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人口(不仅仅是包括户籍人口,还包括在当地居住两年以上的人口)第一次超过中国总人口的50%,这标志着中国的城镇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时挑战来了,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向城市转移人口,农村人口不断萎缩。

     现在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经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而且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发现,在这么多的人口中,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家庭化迁移成为趋势。

    公共服务的真正挑战来自城市化。目前的城市化挑战在哪里?按照去年年底上海的统计数据来看,全上海有2400多万人口,其中本地户籍人口有1300多万,近1/2的人口属于外地人口。当土著和外来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1的时候,他们居然还说“挤占”本地资源,这是非常荒谬的。

    由于我们之前都是以本地户籍人口来计算,所以我们的很多公共服务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资源都是以本地人口来进行配置时,就会发现户籍人口与常住居民的利益冲突很厉害,大家意见都非常大。

    外地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入学、入托难,还有医疗资源紧张。本来这个地方设计的时候只针对100人,而现在突然涌入了200人,其中有100人来自外地,这就会让这个地方更加拥挤。在这里工作的外地居民又无法享受本地公费医疗,但是在他们的工资中,公司已经帮他们缴纳了这笔费用。

    另外,养老问题。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全世界差不多,叫做现收现付制度。现在这笔钱有一部分是拿来投资,但是绝大部分是现收现付。这就意味着现在供养城里退休老人的钱是由现在上班的人付的。

    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例如我,我的同事有上海本地户籍,他的父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在帮他养。因为按照现在这种1:3的抚养比,1:1是抚养不了的。我们的父母如果在农村,是没有人给养老的,国家也是不给钱的。这就相当于我不仅仅要替城里的同事养他的父母,而且还要养自己的父母,那么我的压力是同事的两倍。这主要是针对个人所得税讲的。如果以家庭为缴纳个人所得税基数的话,让你供养的人口就包括你的父母,而他们又刚好没有退休金,那就要把那部分钱也列为给你免税的部分,可以扣缴个人所得税。但是目前这还没有实现。而且养老金异地转账并没有实现。这些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都是城市化所引起的。

这时就出现了本地居民反对的一些行为。

    第一,导致套利行为发生。例如上海退休人员工资比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大家想不到的,为什么?因为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各地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认为我可以去套利,哪个地方养老金支付得多,我就移到哪个城市去。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导致本地人口福利减少了。

    这还会导致城市越来越大,导致“城市病”的发生。有人说,城市越来越大,是不是会导致城市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交通拥堵等等。其实,城市病是没有那么严重的。

    我统计过一个数据,在美国、日本、韩国都有这样的数据。日本东京湾一带,所占的人口和拥有的G D P是匹配的,如果G D P占全国的40%,那么人口也会占全国的40%。城市人口多,G D P高,就业机会就多。但是中国由于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原因,不让把这些地变为建设用地。结果就会导致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G D P和人口是有偏离的,例如这个地方的G D P占全国的20%,但是人口仅占全国的10%。这就带来很多的浪费。

    这里说到会导致本地居民的福利减少,本地居民会反对、有忧虑,这是没有必要的。给外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并不影响本地居民的利益。本地的财政收入、G D P当中都有常住人口和外地人口的功劳。甚至很多经济学家都会有一个直觉,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就要看外地人口占多少。

    资源错配会导致本地居民福利受损。什么叫资源错配?本来应该给1400万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现在只提供给800万人的公共服务,而这剩下的600万人就会与这800万人产生冲突,最后就会导致这800万人配置的公共服务减少。

    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这一点很重要。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吸引力,归根到底是是否能把人吸引到那个地方去。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也应该给外地人提供福利。为什么?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其实这还分两方面:第一是高素质人口的竞争,第二是一般人口的竞争。为什么?因为中国越来越老龄化,这意味着你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你一定要找到后来的人来给你缴纳社保,作为社保基数。

    我们从内需的角度上来讲,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不会只是增加负担。我来这里之后,当然要占这里的资源,也会带动本地的消费。

    目前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能够实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中国的城市化非常有关系的。我们讲中国的城市化,学者把它分两类:一类是土地的城市化,一类是人口的城市化。关于土地城市化,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包括盖新房子、起高楼、修马路、建广场等等。而人口的城市化,就是要把人从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大家一起来分享福利。

    但是这两者在中国是不大匹配的。中国的城市化率是按照居住人口来计算,乡村人口在中国逐渐减少,城市的城镇人口逐渐增加,中国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

    土地城市化可以带来很多的发展红利。而人口城市化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压力,那么他们就要“甩包袱”。

财政投入加市场化解决问题

    大家为什么要进城?城市更加公平。《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的一份报告。他们发现城市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也越来越小。

    由于这个规模效应,所以更有效率,人口越多,公共服务的成本就越少。不仅仅交通是这样,教育、医疗、卫生都是这样。

    而如果他们在进城后发现,不能享受到城里的公共服务,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弊病。

    比如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的利益冲突,流动人口的消费抑制以及流动人口的投资浪费。现在农村盖房子都盖得很大,问题是你投到那里的钱完全是浪费!为什么?因为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移到城市中去,你的房子是不值钱的。

    城市的房子为什么比农村的值钱?因为城市有基本公共服务,所以价值高。

    如果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的人,首先就要变户籍人口为常住人口。其次是社保可迁移,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通过个人账户的迁移,将地方政府的竞次变为争优。如果社保可迁移,我想很多地方政府是愿意接受外来人口的。

如何解决问题?这里有几个路径。

    保证基本财政投入。现在讲到基本公共服务,很多钱还是要政府来投入的。另外还要配合几个方面的工作:

    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对各地的转移支付以人为唯一的比例分配。这个“人”是常住人口,而不是说户籍人口。应该以人所得和地的价值为主要税源的依据,而且还要建立税收体系。要以人所在地为主。

    城镇规划中批准的建设用地规模与城镇人口数和引进农民数挂钩。复旦大学的陆铭教授提出一个观点说,例如上海,引进了多少农民工,那么就对应这些农民工,增加多少用地规模。因为现在地方政府最想得到的就是用地指标,想把这些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如果说把外地人口变为这里的城市人口,那么就给你增加用地指标。

    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净移入人口数作为重要业绩指标,忽略户籍人口指标。

    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还要有一个市场化的途径。现在的政府要降低医疗、卫生、教育的准入门槛,给社会资本提供多样化选择,这也会让消费者有多样化的选择。

    通过市场竞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社会保障为例,因为现在的全国社保这笔钱,在如何打理方面是没有竞争的,公民的账户全部统一之后,交由政府统一打理。但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这类资金的收益比都是很低的。假如说这个市场有更好的公司,我们的统筹账户可以有70%由个人来控制。虽然现在拿不到这笔钱,但是我们可以来选择一个好的基金公司,我们可以把钱交给它来投资,为什么非要交给政府来投资呢?要让这笔钱的打理更有竞争性,公共服务的品质才会上升。傅蔚冈

    城市的房子为什么比农村的值钱?因为城市有基本公共服务,所以价值高。在美国很多地方,为什么富人可以住乡下?因为富人有钱可以负担得起。例如可以通过开车等途径解决,把自己的公共服务不便通过私有化解决。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