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整治,得到了东莞市领导班子的关注。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关键阶段的东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不仅要建一个经济强市给世人,更要留一个生态东莞给后代。
当许多人对东莞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以加工制造业闻名的经济强市”时,2002年,勇于创新的东莞人以当年虎门销烟的决心和魄力,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决定以创模为载体,努力探索新兴工业化城市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7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并确立了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家园的战略定位。
八年创模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为创模目标,以“为当代建一个经济强市,给后代留一个生态东莞”为创模理念,以“重在过程,造福百姓”为创模方针,围绕发展抓创模,抓好创模促发展。
八年来,创模工作扎实推进,推动了东莞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
上下联动完善管理网络
为有效推进创模工作,2005年在正式递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申请后,东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34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模”领导小组,并从各成员单位抽调41名业务骨干组建了“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专门地点统一办公,建立起“市长挂帅、联合办公、有效协调、齐抓共管”的创模运行机制。
通过一级抓一级,全市上下纵横联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模管理网络,为创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为保障创模工作高效运行,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部门职责分工》、《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分解创模各项任务,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
市政府与各成员部门、镇(街)、重点企业签订了创模目标任务责任书,将创模工作纳入镇(街)年度考核内容,作为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一票否决”的主要内容。
按照一季一检查、一季一通报形式,建立健全了创模工作例会、定期汇报、督查督办、考核评估等工作制度,对各项目各单位进行督办。市四套班子组成30个督查组,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仅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就先后组织了100多次协调和督查,有效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
组团式城市带来特殊治理方式
东莞是一座城乡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市直接管辖镇(街),中间不设县或县级区(全国仅有东莞、中山、三亚等3个城市采用)。
东莞又是一座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702亿元,全市32个镇(街)全部进入中国千强镇行列,城市化程度达到80%。东莞还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200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75万,外来暂住人口552万,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严重倒挂。
针对城乡一体、不设县(区)的特殊城市架构,东莞创模是城乡同步的全覆盖创模。
1988年东莞由县升格为地级市。目前,各镇(街)人口均在20万至100万之间,相当于内地地级市的城市规模。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构架构成了东莞的城市特色,也给环境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就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环境伤痛。由于早期规划、管理的滞后,导致不少环境欠账。在创模工作中,无论是环保规划和设施建设,还是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环保部门都做到既突出市中心区,又充分考虑各镇(街)的全面均衡推进,做到规划、设施、整治全覆盖。
再现碧水绕莞邑水乡特色
2002年以来,东莞市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编制了14项环境保护规划。这些规划立足全市城乡范围,打破镇街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综合考虑各镇街经济规模、发展趋势、人口分布、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全市各镇(街)均以全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环保规划,与全市规划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实现环保规划城乡全覆盖,为城乡一体的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全面治理污染,东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重点推进各镇(街)设施建设。2002年以来,东莞市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1项,还有7项污水处理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市区、横沥、厚街垃圾焚烧处理设施3项,日处理垃圾2800吨,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垃圾转运站(收集站)2371个,统一收集、运输和处理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加快脱硫设施建设,完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沙角电厂群脱硫工程建设,年削减二氧化硫9万多吨;完成30蒸吨/小时以上企业锅炉脱硫设施建设,年削减二氧化硫达到2万多吨;对30蒸吨/小时以下企业锅炉计划全部推广改燃水煤浆清洁能源。
为重现“一环碧水绕莞邑”的岭南水乡特色,2003年至2006年,市政府累计投入10.1亿元,对全市镇、村中心区河涌进行全面整治,共整治61条(段)内河涌,总长195公里,清理淤泥52.2万吨,改造堤岸55.9公里,绿化19.8公里。经过多年整治,东莞运河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市区段水质由2002年的劣Ⅴ类转为目前的Ⅳ至Ⅴ类。
近年来,东莞市又累计投入10亿元,对东江河堤进行标准化建设,启动建设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积极开辟备用水源地,确保供水安全与保障。2005年开展了“四清理”行动,全市共清理违法搭建建筑1612万平方米、违法用地9.5万亩、无证照经营11万户,清理的违法用地100%进行了复耕、复绿。
■语录
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
环保工作要注重“五个突出”,即环保工作要注重突出污染减排,污染减排要注重突出污染治理,污染治理要注重突出污水整治,污水整治要注重突出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要注重突出工程设计和监管。
———东莞市市长李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