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规划要“目中有人”
时间:2012-08-17 09:03: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皋子 
    当“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的呼声,在暴雨后变得日渐强烈;当有些地方在城市规划时忽略居民实际需求,激起舆论的一片质疑,城市建设该何去何从,让人沉思。

  今天,城市建设的手笔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高,“地标”越来越多,城市面貌越来越崭新而现代。然而,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却似乎并不开心。

  平心而论,很多地方对城市规划也是力求科学、高度重视,为了“高规格”“高标准”,到外地参观取经学习开眼界,请中外专家学者论证设计。然而,当一座座新城建起,穿越大江南北,却见千城一面、大同小异;徜徉其中,只觉空间窘迫、环境变差,而交通拥堵、排涝不畅等问题更突显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很重要一条,是这些地方的城市建设过于“目中无人”,注重空间扩张,却忽视了文化品质,更不顾当地人的实际需要,从而丢掉了城市的个性品位不说,也难以满足当地人的生活工作需求。结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大打折扣。

  早在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曾通过一部“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该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说:“对于从事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如今,人们越来越坚信:城市建设规划如果忽视了人的需要,就是忽视了城市建设的根本点。

  俗语说得好:人有各不同,花有多样红。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自然条件,每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建筑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精神文化追求。只有立足当地实际,坚守为人服务,才能建设风格独异、符合当地人需要又具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

  我们当然需要学习继承前人的先进文化艺术,需要打开视野善于借鉴外地优秀文化艺术。但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把城市比作花,那么学习和借鉴则是水和肥料,当地实际才是育花的土壤和根基,这个土壤和根基包括这里的自然条件,更包括中心内容——人。

  就人与城建的关系来说,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道路越建越宽却难以保证“两个轮子”的通畅,如果地标式文化场所建得富丽堂皇却难让普通百姓走进享受,如果拼命追求“第一高楼”而破坏了城市天际线的美感,如果为了旧城改造而破坏城市的文化记忆……这样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既无法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需要,更难以在精神情感上增加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样的城市,是冰冷的,而不是温暖的;是物化的,而不是人性的。

  城市规划要想“目中有人”,城市管理者必须始终“心中有人”、处处“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绝不是什么标语口号,而应该真正践行在各地城市规划理念中,切实让广大居民在城市中“诗意地栖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