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江淮大地上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旧貌换新颜,处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一派喜人景象。
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投入之多创历史之最。累计投资达到15808亿元,年均增长32.2%;去年,全省建设投资3911亿元,是2001年的15.3倍。全省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城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天然气供应从无到有,所有市县建成污水处理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去年底,全省城市道路总长16069.2公里,比2001年增加近1倍;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95977公顷,比2001年增长184.7%。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2001年的19.75平方米、18.36平方米,提高到去年的32.1平方米、31.5平方米。
“一圈一带一群”的省域城镇格局初步构建。合肥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效凸显,合肥不断做大做强,对外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皖江城市带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芜湖借力国家批准设立皖江示范区的东风,加速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市;皖北城市群加快城乡、城际间的诸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的联动性、协调性特征逐步显现,经济发展明显提速。不少城市在加快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逐步成为新型综合性城市。黄山市以建设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载体,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到2011年,全省城镇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达4个,50万至100万人口的城市有5个,成为安徽崛起的脊梁。
一批新兴小城市和小城镇涌现。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同时,我省一直高度重视小城镇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我省确定63个重点中心镇,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7年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确定了125个示范镇。
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扩权强镇政策,选择150个小城镇开展试点,着力在全省培育更多的新兴小城市。目前,全省已涌现出大批基础设施完善、各具产业特色的小城镇。
进入“十二五”后,省委、省政府又确定了城镇化的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据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时,我省将着重发挥其对扩大内需、推进产业转型、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战略作用,“目的是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强大支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人说。(记者吴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