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友透露,引发争议的这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么我真的很好奇:女博士的优越感到底从何而来?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苦逼“出生”,故意装出一副大小姐的娇态,还是多年“教育”使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忘了本?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含金量”日渐下降,理论及实务水平均呈现整体衰退。与此同时,其“天之骄子”心态却未见改变,许多人揣着学位证书,大事不会做、小事不想做,挑三拣四,非“高端岗位”不肯“屈尊”,更遑论下基层了。这种心态直接导致研究生就业率的持续下降。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全国研究生就业率不断下降。其中2009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厦门大学积极组织博士生走出书斋、赴基层调研,对于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国情、了解基层现状,纠正尚空谈不尚实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究病”无疑大有裨益。事实上,即便是搞学术研究,也不可能完全“躲进小楼成一统”,学术史上那些不朽的理论,有多少不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复验证得出的?而从政和县的角度来说讲,县领导设宴洗尘、安排博士团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为防台风让学生在政府部门了解情况,亦可算尽到了地主之谊。
这时候,再一味抱怨物质条件,难免令人怀疑调研者的居心与诚意:这究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是“上官”下乡检查?对于一名经济学的博士生来说,如此“养尊处优”能掌握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穷人经济学”吗?其最终得出的调研报告又能有几分实际价值呢?
《资治通鉴》开篇有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笔者担心,像“@璟好”这样的“人才”,将来如果留在高校势必“误人子弟”,而倘若“有幸”步入公门,那对于一方百姓而言,该是怎样的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