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江西赣州有一处值得称道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福寿沟始建于宋代,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
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安宁。让当地在暴雨面前“坦然面对”,更让老百姓免遭“城市看海”的尴尬。而与“福寿沟”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组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读完“福寿沟”的故事,联系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因城市排水系统“脆弱”而损失惨重的事实,感触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官员尤其是主政一方的党政一把手,应该向千年“福寿沟”看齐,多干一些表面上看不到,实际上却事关百姓长远利益的“潜绩工程”。
因为亲自设计并带领群众修建福寿沟,宋朝知州刘彝受到了群众的拥戴,老百姓为他树起的铜像如今仍然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而在今天,有的领导干部追求的不是老百姓的口碑,而是在领导眼中的印象。
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追求政绩,考虑的不是打基础、谋长远的事务,而是追求立竿见影,迅速见效的政绩工程。于是乎,一些地方高楼林立,城市亮化也是争先恐后。而相对不容易“出彩”、不容易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涝工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事业等等,因为不一定能够很快冒出“耀眼”的泡泡、火速出“升官”的政绩,往往被放弃甚至遗忘,地方管理重“面子”、轻“里子”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日益突出,令人堪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科学发展任重道远,科学发展呼唤立足长远。各级领导干部为官一任,理当造福一方。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少一些急功近利心理,多一些民生至上理念,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利长远的事。同时,少制造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多创造一些“福寿沟”这样的“潜绩工程”,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