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一条消息称:近日,江宁区人口计生局发布了一项名为《人口现代化:江宁案例研究》的报告,主要阐述了伴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江宁区百姓的社会生活质量不但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发展,但是此等发展却未能惠及百姓,究其原因是因为“外来人口太多影响本地生活质量”。不仅罗列了问题,还查摆了原因。由头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那样的顺理成章,难怪该消息一经发布,引发众人及网友对南京江宁区的极大不满。排外、狭隘、目光短浅、小市民等“大帽”一顶又一顶扣在了江宁区头上。江宁区那叫一个冤。因为,区政府想表达的意思并非嫌弃本区的外来人口,而是想通过科学缜密的课题调研来论证如何实现在全区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江宁区政府是想在当前全国各地流动人口皆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探讨解决“人的现代化”和实现户籍非本地人口社会福利、基本社会服务与户籍所在地人口的平等待遇。
在一个信息传递第一时间和零距离的社会,舆论对任何一种事物的放大和曲解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客观性和不被碎片化。在鼎沸而聒噪的信息潮和现实舆论生态的双向作用中,有时候,一项好的施政理念“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是被描绘、被曲解了的善意?如果说在理政和施政方面粉饰太平、夸大其词是别有用心,那么,将为民着想、为民造福的好事词不达意地扭曲了,引发负面效应,在社会既同情又幽怨的复杂眼光中,南京市江宁区政府怨只能怨自家笨了。
这其实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政府在泛媒体化时代如何通过客观、理性的发声拉近民意。
江宁区的此项“人的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历时一年,该报告被国家人口与计生委称之为“首例人口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彰显经济发达区域如何通过政府施政,将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一视同仁的理念。显而易见,此举意味着时代的进步和江宁区政府的先进性。我们不能将被误解了的善良和被扭曲了的好意完全归结于如今的读图时代和标题党横行,以江宁区政府的“外来人口太多影响本地生活质量”为警示,政府信息发布太草率、太随意,任何一种词不达意都有可能颠倒乾坤。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面对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被歪曲、被粉饰,政府信息的及时、有效发布是为一种眼光和能力;面对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滔滔民意,政府发声代表的是权威和公正。当属于政府的话语权被词不达意所强暴,让这个社会情何以堪?当政府作为遇上了信息发布念歪经、瞎叨叨,更让这个社会看了一出沉重的笑话。
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词不达意的故事多矣。祝枝山在评价县太爷公子的作文时用了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意所指“不知所云,离题万里”,着实让县太爷憋闷了一下。如今,政府也应好好研习如何出声,免得让老百姓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