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减灾、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民众的切实需求。尽管突发的自然灾害难以人为控制,但对公众来说,获知灾害损失和灾情影响,仍可保障其知情权。因此,灾害发生后,政府信息的及时、充分发布,无疑非常必要。
然而,一些地方发生重大事件时,政府部门有的只言片语、言之不详,有的支支吾吾、欲说还休,权威信息严重缺失带给人们的往往是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还有些地方,长期只干不说,虽然办了不少实事,但公众不知情、不理解,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舆论压力加大,工作就很被动。
在信息时代,“信息过剩”和“信息饥渴”同时存在,信息获取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影响到他们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近年来,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并不少见。因此,政府说不说、怎么说,越来越关系到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应有作用的发挥。
灾害面前,政府只有及时“说”、大声“说”、实事求是地“说”,才能消除误解和恐慌。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是带领民众抗击灾害的主心骨,其职能不仅在于灾前做好规划和预防,也在于灾害发生时凝聚公众力量,指导公众应对灾害。因此,构建更加开放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十分迫切,当公众集中关注某一类信息时,政府部门长时间“失语”或“少语”,留给公众的印象就不是“审慎”和“认真”,而是高高在上、不够坦率甚至是“另有隐情”。
灾害面前,会“说”的同时还要会“听”。当今时代,信息具有高度的交互性,面对公众疑惑,政府不应满足于“我想说什么”,更应该去了解“公众想知道什么”;不应满足于“我想什么时候说”,更应该了解“公众什么时候想知道”。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灾害的观察者,也可以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预警者。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政府部门如果重视公众的零散声音,并通过及时的信息互动,从中归纳发现有用信息、研判灾情进展,社会整体的抗灾自救能力就有望大幅提升。
对政府而言,“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对公众开诚布公,方能与公众同舟共济,也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和困难,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