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对比排序,其中在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指数中,长沙赫然位列全球第四。而稍早前由该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长沙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十位,这是该报告发布十年来,长沙连续第二次跻身全国十强。
长沙能得以入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沙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与中部巨头武汉相比,10年前长沙的经济总量只有武汉的50%-60%,但去年已经达到了86%,接近贵州省的GDP总值。在工业机械产业的推动下,长沙的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增速连续几年超过20%,去年工业增加值更是超过了武汉,直接推动了长沙创造出GDP达5600亿元。
长沙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
相比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郑州,长沙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长沙的人口规模小,只有常住人口700多万,主城区人口只有300多万,人口少就意味着发展潜力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未来城镇化率会进一步提升,湖南的人口数量高于湖北,而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必定有大量的人口涌入,武汉的城市规模扩展的空间则相对较小。其次,长沙的房价比郑州和武汉低,这也就意味着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或者外地人进入城市的门槛较低,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再者,长沙在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优势,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都很强大。而且,长沙有良好的培养企业家的土壤,能涌现梁稳根、詹纯新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武汉虽然也有大型钢铁、汽车企业,但它们都是国企。相较于经济实力更强大的成都与重庆,长沙同样具有区位优势,即它的交通更为便捷,距离珠三角和长三角更近。
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占上风
以上这些优势,让长沙近年的发展十份耀眼,但客观地说,长沙的总体经济实力与上述其他城市比并不占上风。长沙的主导产业是工业机械,尤以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最为知名,在投资型经济驱动下,它们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随着整体经济形式的下滑,投资量的减少,长沙的工业机械受到了不小冲击,三一重工的销售业绩开始放缓,主导产业出现下滑必定会影响城市竞争力。
虽然去年武汉的汽车和钢铁两个主导产业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武汉的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而长沙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占经济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长沙受到的冲击就更加明显。未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的发展更需依靠消费和服务拉动,但长沙的服务业与武汉和郑州仍有差距,郑州的物流业、武汉的金融业都比长沙发达,长沙未来要想快速崛起,必须找到新的经济点。
其次,一个制约长沙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它的行政级别较低,长沙只是一个地级城市,相比而言,重庆是直辖市,成都和武汉是副省级城市,行政级别都要高过长沙。在目前中国,行政级别依然是决定资源分配的最主要机制,在这一点上,长沙显然处于劣势。而且,它们的经济规模都超过长沙,2011年,武汉的GDP是6500亿,成都是6700亿,重庆已经突破万亿。
湖南的经济以内向型为主,这使得它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发展较慢,但也恰因为此,让它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到的伤害较小,有人认为这是长沙的机会,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危机总会过去的,等危机过去之后,面向外向型经济长沙是否已经准备好?像富士康这样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在全国的布局中,武汉、郑州、廊坊、石家庄、太原、成都、重庆都布局了,但偏偏绕开了长沙,这是长沙需要反思的。富士康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企业,长沙虽然要发展“两型社会”,但是也必须有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出口型经济能够解决就业,还能带来购房、购物需求,扩大消费,这是长沙未来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长沙需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湖南有7000万户籍人口,将有大量农民进城,长沙要抓住城镇化的机会,增加更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服务业水平,这是它的潜力所在。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服务业,勇敢地充当区域性金融中心,争做全国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成渝和中三角角逐第四极
在长三角城市、珠三角、环渤海湾之外,一些作为区域龙头的城市中可能诞生中国经济第四极。从中国目前的区域格局来看,有机会成为中国第四极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二是武汉、长株潭、南昌为支点的中三角区域;三是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小中原经济区或郑州、太原、西安为支点的大中原经济区;四是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经济带。
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是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它们将角逐中国第四极,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总量。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中,重庆成为了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上万亿的城市,成都和武汉的GDP在2011年分别达到6854.6亿元、6756.2亿元,成都进入了前十,武汉也将跟进。同时,包括长沙在内的两大区域核心城市,GDP增速都排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成为挤进全国城市前十名的主要候补对象。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必须有一个龙头城市进入全国前十,目前成渝经济区有两个,中三角区域中武汉大约在今明年或将跨入。
如果单从城市为支点来看,成渝经济区的成都与重庆对比武汉、长沙和南昌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中三角的城市群的厚度明显要高过成渝经济区。如果将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累计一起就达到了8000多亿元,按照城市排名可以排进中国的前八名,武汉城市圈同样如此。
中三角比起成渝经济区而言有一个明显的比较优势,即区位和交通优势。尽管成渝这几年再打造交通综合枢纽上投入很大精力,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地形和区位原因,其区位辐射力比较中三角而言依旧偏弱。不过,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在于其老四川省的基础,这使得双方的沟通共融相对比要跨越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中三角有优势。
单凭长沙难以成为“第四极”
未来中三角和成渝在角逐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博弈中,谁能够真正取得先机,还是要看下面几个要素的处理是否得当。首先,要看谁能够更好地践行好共生崛起的理念,这个第四极必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区域集合,谁能够在这过程中更多地实现共生双赢,那么其组合集聚的效果会更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就越强。
如果把长株潭和武汉经济圈作为一个整体,或可成为未来媲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第四极,但是单凭长沙,或者单凭长株潭城市群则很难。虽说长株潭一体化在张春贤书记上任后有了很大推进,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三个地级城市毕竟不是一个整体,所以长株潭下一步的发展,可以尝试推动长沙提升为副省级城市。中国是靠行政级别来指导资源分配的,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未来中国经济的第四极肯定会落在副省级城市上。角逐第四极的竞争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管谁最终胜出,这种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均衡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