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铭 祝捷
峡江的青山绿水不仅拥有了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还孕育了世界水电名城——宜昌。
一水护城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炎炎夏日,老人们在树荫下品茗下棋,孩童们在公园跳方格、捉迷藏。在青山绿水、人景益彰的画卷中,三峡之首、长江之畔的世界水电之都——湖北省宜昌市,400万市民携手打造了一张“国家森林城市”名片。
生态立市,绿色兴政。近年来,宜昌着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计投入资金近35亿元,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1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今年7月,宜昌获得“国家森林城市”殊荣。
轻披绿衣 呵护峡江
三峡大坝为世界知名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更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怎样妥善保护它们,是宜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中之重。
为有效构筑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屏障,宜昌启动了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实施了森林防火二期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石漠化治理等措施。工程启动至今,与“十五”期初相比,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8.53%,土壤流失总量下降了15.56%,宜昌境内长江输沙量下降了80%。
在针对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等主要江河的保护治理中,宜昌着力加强江、河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水岸平均绿化率已达92%。如黄柏河,过去素有“华中小沙漠”之称,植被破坏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对此,宜昌采取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保住了库区内的8000公顷原始森林、70多种珍稀植物以及231万亩天然林,使其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植物基因库。
经过多番整治与保护,宜昌有效管护了1500多万亩的天然林和天保工程公益林,实现退耕还林、改造低产林、植树造林270多万亩,逐步形成了山水相依、山清水秀的滨江城市带,吸引了众多鸟类如国际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来此栖息。其境内的99条河流水质全部恢复到三类以上,其中一二类水占到71%。
近年来,宜昌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以电气煤代柴、生态搬迁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逐步为三峡坝库区、清江流域区、沮漳河流域区、平原林网区、宜昌城郊区披上了一层绿色保护膜。
天然氧吧 宜人之居
世间万物自有规律,作为山城,宜昌城区山多树多。据此,宜昌提出了“师法自然、和谐相融”的原则,采取点线面结合,纵横贯通的绿化模式,通过人工植树建绿,合理配置乔灌花草,尽可能的保护自生树木和自然山体,创建出了一个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同时,宜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城区生态区,形成了“江穿城、城镶山”的生态格局;创建生态居住小区及酒店,加快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并实行分街分区种植市树市花,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灌草”的城市绿化景观格局。
如今,165个城市公园如一顶顶撑天绿伞耸立在宜昌的土地上,城中九成以上的居民出门500米即有休闲绿地。宜昌中心城区绿地率已达38.79%,绿化覆盖率达到4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350天。
在群树环绕中,宜昌的负氧离子含量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标准的7至10倍。置身于这座森林城市的宜昌人,每天如沐春风。他们总会三五一群的相邀到城市公园、绿地,或吹拉弹唱,或慢打太极,或欢跳舞蹈,或在郁郁葱茏的树林间慢跑,幸福额度直线上升。
农村致富 点“绿”成金
“荒山穷山”变成了“青山宝山”,如今宜昌的山区、农村焕然一新,成片的林木不仅平添绿意,还增益创收。
宜昌以“种植名贵树,绿化又致富”为理念,引导农民栽种“摇钱树”,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林业基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用材林等林业产业板块基地,形成了兴山核桃、五峰茶叶等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大县。
据统计,全市农村种植各种名贵树木超过百万株,并建成了300多万亩的速丰林基地、经济林基地,以及220个千亩以上的基地;其中,五峰自治县还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全国非木质林产品生物产业基地。
此外,宜昌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种苗花卉、林产加工、干鲜果茶、森林旅游、野生动物养殖、生物能源及木本油料等六大林业产业。其林下种养规模达到75万亩,年产值高达40亿元,为林农增收10亿元。2011年,宜昌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82.7亿元。一点绿色让乡村人丰收满贯。
近两年,宜昌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创建了600多个绿色乡镇、村庄,其中绿化示范乡镇和生态宜居示范村庄就有近百个。其还利用乡村闲置抛荒地,以冠名权的方式鼓励企业家捐资投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的乡村公园,农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全民参与 共建绿城
全世界都在倡导“绿色地球”,因而创建森林城市,也成为了宜昌向世界展示最美中国的又一重要窗口。
打造一座森林城市,并非简单的将树木栽到城中,更重要的是让绿色扎根市民心中。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增强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宜昌开展了爱林护林宣传教育、“关注森林绿色志愿行动”、“森林城市摄影大赛”等众多活动。
其先后举办了135次各类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建设了76处各类自然保护区(小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以及30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林业科普基地、三峡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珍稀植物园、种质基因库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免费对市民开放。
截至2011年,宜昌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年。宜昌人通过认种认养等方式,让种树植绿成为了休闲生活的新风尚。即使在农村,生态文明也随处可见:结婚纪念林、三峡姐妹林、子女成长林、家乡思念林遍布宜昌村村寨寨。
去年,来自社会各界的宜昌人,通过短信、信件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市树市花的推选活动中,命名了橘树、栾树为市树,宜昌百合、腊梅为市花。
数以万计的短信、信封表达了宜昌人对生态建设的绝对支持。随着城市生态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宜昌人的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绿色如同星星之火,瞬间点亮了这座水电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