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民心工程明确“将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府建设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扶持政策。指导区县建设80个街道、乡、镇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村)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本市将因地制宜开展以生活照料、就餐送餐、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为主的日间照料服务。
南营门街景阳里小区滦大娘:
她比亲闺女想的还周到
昨日记者来到南营门街景阳里小区,罗大姐正来帮瘫痪在床的60多岁的滦大娘剪发。“滦大娘,我来了!您躺着别动,我来!”罗云笑着走到老人床边,熟练地把老人从床上扶起,利用一旁的方凳,把老人一点点挪到轮椅上,推到了镜子跟前。
“快过年了,我就扫扫边儿,别太短了。”滦大娘一边摸着头发一边说。
“我知道,过年您要戴花,剪太短了戴不上,对不对?”边说着话,罗大姐已开始麻利剪起头发,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完活儿了。
滦大娘指着罗芸告诉记者:“这闺女可辛苦了。尤其到了夏天,她总是忙得一头汗,我给她倒水都不喝,也不让开电扇,说怕把我吹病了。比我闺女想的还周到!”
罗大姐说:“我喜欢这份工作,能为老人做点事心里踏实。”
6年前,罗大姐下岗后通过应聘成了和平区居家养老服务员。此后,每天早上7点,她就会带上理发工具出门,为社区老人理发。每次理完发,她都像亲人一样询问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6年间,接受过罗大姐服务的老人超过了2000名。
如今,罗芸和丈夫、儿子还有87岁高龄的父亲住在一起,因父亲瘫痪在床,需要人在身边照顾。罗芸是个孝子,但成为养老护理员后,因每天太忙而无暇照顾父亲。爱人老李下岗后,就毅然担当起了岳父的“保姆”,每天洗衣做饭,伺候老人,让妻子安心工作。
罗芸是个喜兴的人,笑容总是挂在脸上,而且心思也特别细,她的周到服务让很多老人倍感温暖。
现状
126人服务4000老年人
上门服务4000名老人
“目前,和平区已经构建起居家养老模式。通过招标,泰康家政服务公司成为和平区居家养老业务承接单位,为全区90岁以上老人、历届老年志愿者荣誉标兵、离任老年协会会长、各类孤老、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的老人、70岁以上的独居或空巢老人等4000名服务对象提供上门服务。服务内容涵盖理发、家庭卫生、应急服务等60多个项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已拥有居家养老服务员126名,可以为老人进行各种服务。”和平区老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每个街道都有“调度员”
据介绍,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员大多为“4050”下岗再就业人员。每天,他们带着“服务项目表”分别入户,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开展服务,并随老人需求变化随时调整服务项目。为确保服务质量,在全区每个街道设立了两名协管员,对居家养老服务员进行指挥、调动和监督。为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调整他们的服务心态,每月还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无论什么时间,遇到任何问题,老人可以随时拨打居家养老服务员的电话,为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四定三送”暖人心
和平区老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员都把每一位接受服务的老人当成亲人来对待,以真情感动老人,尽全力照顾老人。无论刮风下雨、路途远近,都能坚持做到“四定三送”,“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项、定人”;“三送”即“换季前、节日前、恶劣天气后送去问候和服务”。
“无论脏活累活,无论老人的态度好劣,都能送上优质周到的服务。如今,许多受助老人都将女性居家养老服务员认作了干女儿。”这位负责人说。
目标
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从和平区老龄委了解到,根据民心工程要求,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方式,并增加日托项目,为更多老年人和家庭解决托养问题提供方便。同时投资184万元,提升改造8个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使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达到50个,并对服务人员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服务评测制度,不断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据介绍,今年将制定市场运作准入标准和监管方法,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完善应急服务队伍,建立医疗服务小分队。大力推进低龄健康老人结对帮扶高龄独居困难老人工作,推广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白天有人照料,夜间有人陪伴”的做法,使老年人日间生活有人管,紧急情况有人帮。
此外,探索区街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在运营管理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理发、修脚、洗衣、就餐、培训、讲课等基础服务项目。鼓励各街办事处采取自建、自办或与驻街学校、机关、部队、幼儿园、饭馆联办的方式,开办老年食堂,为更多的老年人解决吃饭难问题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