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中国上海网】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等特点,独居老人、空巢家庭等急需照顾的人群逐年扩大。据上海市人口计生委报告,2007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286.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80%;高龄老人近50万。预测到2025年,上海人口老龄化比例将高达35%左右。传统的家庭养老,无法满足老人日益提高的、日趋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护理水平上去了,家庭亲情稀释了,床位建造成本也居高不下。两条路径之外是否存在第三种选择?居家养老,应该是一个解答。
首先,居家养老服务中人力资源不足;其次,各区县不同的财力决定了居家养老发展水平有所不同;第三,需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为老服务适应市场价格变化。因此,如何提高为老服务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发展资金怎样实现多元化,是居家养老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从解决“吃饭”问题开始
今年春节刚过,国家民政部主管养老福利的官员一行悄然来沪。在面积近700平方米的曹家渡街道长春乐龄家园,他们参观了现代化的配餐中心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崭新的桌椅、洁净的餐具,墙上挂着40英寸液晶电视。老人们花6元钱可吃到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一碗汤和一份饭。民政部官员亲眼所见,老年人从社区得到了有质量的生活照料。而在此之前,一日三餐是孤老、高龄老人最苦恼的事情。76岁的孤老孙阿婆告诉记者:“年纪大了家务做不动。一个人吃饭,一斤鸡毛菜能吃上好几天,热了冷,冷了热。真觉得活得没意思。”
2007年,上海各区县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推出各种形式的助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今年,上海将设立20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重点满足高龄老人中有助餐需求的独居、纯老家庭老年人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低收入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资2000万元,依据助餐服务点的功能定位、规模大小和助餐受益面等情况,予以一次性差别化资助。区县根据实际情况相应配比。区县、街道乡镇对其日常运作予以补贴资助。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为上海人所知,不仅源于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舆论引导,更是因为这项工作给千千万万有老人的家庭带来了实惠。从2005年开始,徐汇区、普陀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分别在街道设点,开始了助餐服务的探索,通过送餐上门和社区助餐服务点集中用餐,重点为高龄、独居老人解决用餐困难,8000多名老人从中受益。普陀全区的29个养老院利用自身的食堂和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为4257位老人提供送餐、助洁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口居中心城区之首的杨浦区充分利用区内的高校资源。目前,联系同济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的食堂,为563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助餐服务满足了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受到空前欢迎。从今年开始,上海市以助餐服务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
在静安寺街道中实新村助老服务站点,记者看到:就餐、洗衣、洗澡、理发、扦脚、理疗等设施一应俱全。华东医院等单位以成本价提供营养饮食,社区服务企业低于市场价提供理发、扦脚等服务。老人仍旧住在家里,需要服务就去站点,步行5—10分钟即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由助老服务员上门,身体状况需要生活照料且经济困难的孤老还可以享受到“政府购买”的服务。一般而言,每位老人每月支付300元就能解决吃饭难问题,400元可享受助餐、助洁、理发、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
新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出
在4月9日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介绍了《关于全面落实2008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主要内容。
据介绍,按照上海“十一五”规划要求:至2010年,社会化养老服务覆盖人数将占届时全市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10%以 上。其中,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25万人,约占届时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7%;机构养老床位发展到10万张,约占届时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3%。今年,本市已将“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新建10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17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建20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等4项为老服务项目列入市政府实事。这也是上海连续第五年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
如果把传统的家庭养老照顾、机构养老服务视作第一、第二种养老服务模式的话,那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称之为第三种选择。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将居家养老服务定义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的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居家”意味着老年人尽可能长地待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而高龄晚年居家所需的“生活照料”,可依托社区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早在2000年,市民政局开始在本市6个中心城区的12个街道小范围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004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首次被列入市府实事项目,养老服务补贴经费开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纳入作为当年全市推出的万人就业项目之一。自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本市全面铺开。
最初,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仅为少数特定人群。而今,居家养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街道已由2000年的12个扩大到目前的210个,月服务老人数已从2001年底的0.3万名增加到目前的13.5万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已从2000年的380名增长到2.8万名。初步建立起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评估制度。拓展六助(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市、区县、街镇三个层面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不断完善。
经过近八年的稳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无到有,已覆盖惠泽到13.5万上海老年人。今年,上海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和助餐服务点数量都要在存量基础上翻一番。而到2010年,享受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要达到25万,也要在目前基础上将近翻一番。
第三条道路光明而崎岖
居家养老,并不是简单地让老人呆在家中,而是让他们不离开家庭环境,仍然能够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要达到这个目标,对国力、财力的要求更高。市民政局有关人士如是说。
今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服务队伍不断扩大,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同时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务、护理服务、聊天解闷和法律援助。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虽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探索和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居家养老工作已经迈上新台阶。但要实现对动态增长的7%生活困难老人的服务覆盖,任重道远。
首先,居家养老服务中人力资源不足。一方面体现为老服务员数量不足。老年人需求量大,但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专业的为老服务员很难找。为老服务工作辛苦,但薪酬普遍不高,一般月薪只有1000元多一点。很多有经验的服务员跳槽到医院做护工,薪水翻倍。另一方面,为老服务员的素质和社会地位也亟待提升。
其次,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尽管各区县均十分重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但不同的财力直接制约着各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仅去年一年,一些中心城区为搭建助老服务网络和聘请人员,财政支出超过千万元,增加硬件设施的支出上亿元。资金来源需要多元化。
另外,居家养老需要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为老服务适应市场价格变化。居家养老服务的第一性质是公益性,但随着居民物价消费指数的不断升高,服务价格不能背离市场规律。有的送餐单位曾经提出,老人每餐价格6元钱,两荤一素,而现在一块大排就要4元,送餐越多,亏空越大。要让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长,政府除了加大投入,还必须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保基本、广覆盖,真正面向日益增长的、有服务需求的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