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时间:2012-07-19 15:38:47  来源:中国信息报  作者:郝小瑶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郝小瑶 /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35个百分点。北京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分析研究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对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10年间,北京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高龄老年人口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龄老人(70-7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6.19%,比2000年增加了5.97个百分点;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2.28%,比2000年增加了4.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8.56%,快于同期老年人口3.76%的年均增长率。
    二是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2分别为9.71%和11.96%,分别高于城镇1.16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如此以来,大量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三是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六普”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占82.74%;11.81%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75%和1.56%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52.74%;17.03%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劳动收入;14.87%和13.22%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此外,社区应设立老龄化工作服务站,选配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建设一套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设一套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今后,北京在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要着力完善老年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一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应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与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体劳动者,包含农民临时工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农村采用个人交费、集体出资、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保证农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慈善捐助,广开资金来源,扩大救助贫困基金的规模。适当放宽退休年龄,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就业,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二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要健全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要高于在职比例,并随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年龄增加,相应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依据财力提高水平,放宽药品报销品种,提高报销比例。农村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要加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员,政府资金要向农村医疗事业倾斜。要设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出资,社会捐助,救助急需医疗的贫困老人。
    ——建设一个社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子女脱离老人身边,独立居住的现象增多,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随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的数量在大比例下降,家庭传统的对老年人生活的服务功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建立和健全针对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经常性的长期工作。
    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生活照料、家务料理为主要内容,采用居家服务为主,家庭自理和机构服务等为辅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参与,形成区域式格局的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
    居家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组织资源,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是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多病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老年生活的主要服务模式。据调查,52.3%的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39.9%的需要聘请保姆或小时工提供服务,30.3%的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生存、发展、享受、权益等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条件,建立老年之家、托老所、护理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以上门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陪伴慰藉等基本生活服务,兼顾和重视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内容的专项服务。鉴于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基础,实施近便快捷,个人和社会成本低,实践的可行性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郝小瑶 /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35个百分点。北京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分析研究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对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10年间,北京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高龄老年人口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龄老人(70-7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6.19%,比2000年增加了5.97个百分点;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2.28%,比2000年增加了4.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8.56%,快于同期老年人口3.76%的年均增长率。
    二是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2分别为9.71%和11.96%,分别高于城镇1.16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如此以来,大量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三是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六普”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占82.74%;11.81%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75%和1.56%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52.74%;17.03%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劳动收入;14.87%和13.22%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此外,社区应设立老龄化工作服务站,选配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建设一套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设一套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今后,北京在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要着力完善老年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一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应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与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体劳动者,包含农民临时工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农村采用个人交费、集体出资、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保证农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慈善捐助,广开资金来源,扩大救助贫困基金的规模。适当放宽退休年龄,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就业,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二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要健全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要高于在职比例,并随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年龄增加,相应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依据财力提高水平,放宽药品报销品种,提高报销比例。农村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要加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员,政府资金要向农村医疗事业倾斜。要设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出资,社会捐助,救助急需医疗的贫困老人。
    ——建设一个社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子女脱离老人身边,独立居住的现象增多,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随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的数量在大比例下降,家庭传统的对老年人生活的服务功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建立和健全针对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经常性的长期工作。
    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生活照料、家务料理为主要内容,采用居家服务为主,家庭自理和机构服务等为辅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参与,形成区域式格局的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
    居家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组织资源,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是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多病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老年生活的主要服务模式。据调查,52.3%的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39.9%的需要聘请保姆或小时工提供服务,30.3%的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生存、发展、享受、权益等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条件,建立老年之家、托老所、护理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以上门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陪伴慰藉等基本生活服务,兼顾和重视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内容的专项服务。鉴于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基础,实施近便快捷,个人和社会成本低,实践的可行性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郝小瑶 /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35个百分点。北京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分析研究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对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10年间,北京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高龄老年人口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龄老人(70-7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6.19%,比2000年增加了5.97个百分点;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2.28%,比2000年增加了4.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8.56%,快于同期老年人口3.76%的年均增长率。
    二是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2分别为9.71%和11.96%,分别高于城镇1.16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如此以来,大量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三是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六普”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占82.74%;11.81%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75%和1.56%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52.74%;17.03%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劳动收入;14.87%和13.22%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此外,社区应设立老龄化工作服务站,选配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建设一套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设一套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今后,北京在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要着力完善老年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一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应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与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体劳动者,包含农民临时工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农村采用个人交费、集体出资、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保证农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慈善捐助,广开资金来源,扩大救助贫困基金的规模。适当放宽退休年龄,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就业,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二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要健全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要高于在职比例,并随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年龄增加,相应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依据财力提高水平,放宽药品报销品种,提高报销比例。农村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要加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员,政府资金要向农村医疗事业倾斜。要设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出资,社会捐助,救助急需医疗的贫困老人。
    ——建设一个社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子女脱离老人身边,独立居住的现象增多,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随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的数量在大比例下降,家庭传统的对老年人生活的服务功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建立和健全针对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经常性的长期工作。
    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生活照料、家务料理为主要内容,采用居家服务为主,家庭自理和机构服务等为辅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参与,形成区域式格局的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
    居家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组织资源,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是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多病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老年生活的主要服务模式。据调查,52.3%的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39.9%的需要聘请保姆或小时工提供服务,30.3%的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生存、发展、享受、权益等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条件,建立老年之家、托老所、护理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以上门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陪伴慰藉等基本生活服务,兼顾和重视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内容的专项服务。鉴于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基础,实施近便快捷,个人和社会成本低,实践的可行性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 郝小瑶 /文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35个百分点。北京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分析研究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对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10年间,北京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高龄老年人口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龄老人(70-7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6.19%,比2000年增加了5.97个百分点;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2.28%,比2000年增加了4.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8.56%,快于同期老年人口3.76%的年均增长率。
    二是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2分别为9.71%和11.96%,分别高于城镇1.16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如此以来,大量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三是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六普”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占82.74%;11.81%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75%和1.56%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52.74%;17.03%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劳动收入;14.87%和13.22%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此外,社区应设立老龄化工作服务站,选配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建设一套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设一套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今后,北京在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要着力完善老年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一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应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与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体劳动者,包含农民临时工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农村采用个人交费、集体出资、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保证农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慈善捐助,广开资金来源,扩大救助贫困基金的规模。适当放宽退休年龄,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就业,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二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要健全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要高于在职比例,并随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年龄增加,相应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依据财力提高水平,放宽药品报销品种,提高报销比例。农村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要加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员,政府资金要向农村医疗事业倾斜。要设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出资,社会捐助,救助急需医疗的贫困老人。
    ——建设一个社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子女脱离老人身边,独立居住的现象增多,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随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的数量在大比例下降,家庭传统的对老年人生活的服务功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建立和健全针对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经常性的长期工作。
    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生活照料、家务料理为主要内容,采用居家服务为主,家庭自理和机构服务等为辅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参与,形成区域式格局的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
    居家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组织资源,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是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多病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老年生活的主要服务模式。据调查,52.3%的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39.9%的需要聘请保姆或小时工提供服务,30.3%的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生存、发展、享受、权益等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条件,建立老年之家、托老所、护理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以上门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陪伴慰藉等基本生活服务,兼顾和重视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内容的专项服务。鉴于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基础,实施近便快捷,个人和社会成本低,实践的可行性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10年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了56.6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1%,增幅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35个百分点。北京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分析研究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对和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标准,早在1990年,北京就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10年间,北京在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中、高龄老年人口增速较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中,中龄老人(70-7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36.19%,比2000年增加了5.97个百分点;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2.28%,比2000年增加了4.4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8.56%,快于同期老年人口3.76%的年均增长率。

    二是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六普”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率和老年抚养比2分别为9.71%和11.96%,分别高于城镇1.16个百分点和1.6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如此以来,大量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三是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六普”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占82.74%;11.81%的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2.75%和1.56%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劳动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口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52.74%;17.03%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劳动收入;14.87%和13.22%的老年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分别是离退休金、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此外,社区应设立老龄化工作服务站,选配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建设一套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保障,确保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人口老龄化应对工作的重点内容,建设一套与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今后,北京在基本实现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要着力完善老年社会化的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一要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城镇应将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与私营、个体工商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体劳动者,包含农民临时工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农村采用个人交费、集体出资、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保证农民进入社会养老保险的门槛。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慈善捐助,广开资金来源,扩大救助贫困基金的规模。适当放宽退休年龄,鼓励低龄和健康老人就业,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二要发展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要健全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要高于在职比例,并随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年龄增加,相应提高保障水平。政府应依据财力提高水平,放宽药品报销品种,提高报销比例。农村要大力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要加速覆盖所有农村人员,政府资金要向农村医疗事业倾斜。要设立老年医疗救助基金,政府出资,社会捐助,救助急需医疗的贫困老人。

    ——建设一个社会化的老年生活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家庭条件的改善,子女脱离老人身边,独立居住的现象增多,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随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子女的数量在大比例下降,家庭传统的对老年人生活的服务功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建立和健全针对老年人生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成为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经常性的长期工作。

    老年人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生活照料、家务料理为主要内容,采用居家服务为主,家庭自理和机构服务等为辅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参与,形成区域式格局的网络化社会服务体系。

    居家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组织资源,向社区内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是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多病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老年生活的主要服务模式。据调查,52.3%的老人需要社区提供服务,39.9%的需要聘请保姆或小时工提供服务,30.3%的需要志愿者提供服务。因此,社区应根据老年人的生存、发展、享受、权益等生活需求和社区资源条件,建立老年之家、托老所、护理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平台,组织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以上门服务和专业护理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活照料、家务料理、陪伴慰藉等基本生活服务,兼顾和重视文体娱乐、康复护理、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内容的专项服务。鉴于这种服务模式具有家庭基础,实施近便快捷,个人和社会成本低,实践的可行性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