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国老龄市场仍是空中楼阁 还没做好产业化准备
时间:2012-07-19 15:31:24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作者:孙一枚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我们承认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既改善民生,又扩大就业,还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属性,需要有别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

  关注老龄化,就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应对现实要求,统筹解决老龄问题。尽管养老产业化商机无限,但鉴于我国老年人消费水平以及养老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贸然走产业化的道路。

  “商机”的空中楼阁

  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背后,蕴藏着养老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专家预计,5年内老年人市场消费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从就业角度来看,我国现有3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至少需要1000万个专兼职护理员,而目前全国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才2万人,就业空间很大。但是各种迹象表明,迎接人口老龄化,我国政府还没做好养老产业的准备。

  中国对于养老产业的关注比西方国家要晚,直到1997年5月由中国老龄协会、《光明日报》社和北京大学联合召开的中国老龄产业座谈会才首次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时至今日,老龄产业的概念仍然存在争议。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不仅存在购物难的现象,还有餐饮难、理发难、娱乐难、旅游难等等。这种种“难”表明老年消费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目前,我国可供老年人消费的市场还远远赶不上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很多方面才刚刚起步。

  近几年,已经有众多资本进军养老产业,比如民营养老机构、地产商、保险公司等,但始终处于尴尬境地。针对这种状况,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淑华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有些社会层面的过程没有经历过,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问题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先引起社会关注,再提供设备服务,同时注重精神上的养老。目前,社会对老龄产业的认识普遍还停留在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少,公益性强的阶段,整个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在养老产业的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出台行业标准和社会规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其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也符合国际上对弱质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扶持惯例。

  切莫只看到“产业”

  养老服务业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方向,可以形成一个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同时,一旦养老服务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我国未来几十年不断增长的老年服务的需要,有效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而且将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可以成为巨大的容纳就业的产业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像其他产业一样完全地市场化。由于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它的消费对象是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老年群体,它的市场化程度和对营利的追求应当受到适当的限制和调节,应当把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和“福利化”有机结合起来。

  就目前而言,我国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仅是“未富先老”,而且还面临着历史欠账形成的转轨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把养老全面推向市场是政府的缺位和失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没有完成养老积累,这个包袱留到了现在。目前,有些机构和部门片面的把过去那种公益和福利双重属性的养老制度养老制度,视为计划经济的产物,认为要变革就要走全面产业化的道路。事实上,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业也不走完全市场化的路径。譬如,美国的养老业就分为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两类,前者大多为私人公司所办,后者主要由教会兴办,政府则给予部分补贴。

  近年来,教育、医疗过度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是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教育成本。“上学难”、“看病贵”成为困扰百姓的两大难题。现在,倘若养老也走同样的道路,养老产业化很可能会重蹈教育、医疗产业化的覆辙。“老无所依”极有可能变成影响民众生活的又一个新问题。

  多元化养老模式

  对于养老服务模式,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养老方式有三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西方发达国家尽管在“福利国家”制度下建造了大量老年福利机构,为独居和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式养老服务,但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仍是发达国家老年人的主流选择。

  于淑华指出,在我国,由于传统家庭观念以及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独子养老”时代来临,“421”的家庭结构将难以承受家庭养老的重担,因此,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必然。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许多地方政府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有些地方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街企联办和股份制等形式。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目前,英国养老产业基本上实现私有化,企业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它们负责老人的家庭护理与保健,开办养老院收养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疗养院为疾病缠身的老人提供食宿和全天候护理服务。英国目前有养老院和疗养院约1.8万家,护理机构近6000个,各养老机构2009年共收养近40万老人。

  尽管企业扮演着主要角色,但英国地方政府却是低收入者养老的“最终付款人”。地方政府的社保部门亲自参与一些老年人的家庭护理工作,并拥有和管理少量的养老院。

  英国政府鼓励老年人尽可能在自己家里安享晚年,事实上大部分老人的确选择在家养老。但如果老人需要照顾和护理,希望租住老年公寓,或者去养老院生活,而自己又负担不起开销,他们通常会找地方政府帮忙,经评估后确定是否有资格申请,再按照收入和资产情况确定是自己付费,还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英国赢利性养老院收养的老人有近60%是地方政府送来的,其全部或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