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60岁生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洪流中,东丽人民在市、区委的领导下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励精图治,铸造辉煌,绘制了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在60年中主要经历了四次大变革,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连续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50年和1954年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土改补课,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无地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民自主种地的积极性起来了,发展了农村经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50%以上。第二次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自愿组成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实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1956年全区粮食总产达4670.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64.8%。第三次是1962年起贯彻中央“60条”规定,纠正“五风”和公社“一大二公”,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恢复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重新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到1965年,粮食总产跃升到9554.4万公斤,比1956年翻了一番多。第四次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撤社建乡、撤队建村,大大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向产业化发展,一、二、三产业向现代化迈进。国家于2006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和直补,农村生机勃发,充满活力,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200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实现产值3.30亿元,增长6倍,第二产业产值达102.7亿元,增长128倍,第三产业产值上升到55.9亿元,增长265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达98%。
二、农村改革谱写新篇章。东丽区纳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后,充分利用历次改革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开拓农业现代化,初步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全区3727个集体企业中,99%改革成以股权为纽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人经济实体,年内撤销的25个村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复垦模式。华明镇率先提供了宅基地换房、复垦、占补平衡、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经验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示范样板。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村建居。将迁入新居的村民及时纳入社区管理体系。对撤销的村民委员会在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承担起行政和经济管理职能。四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取消户籍中农业和非农业的差别,实现子女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在已有的6家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再发展2-3家,创造条件按规定转为村镇银行,以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1999年区建的首家“信用担保中心”,已融资18亿元,扶持中小企业300余家,为发展区级经济做出了贡献。六是全面推进城镇建设模式改革,加速城市化步伐。已投资97亿建“军粮城”以及“金钟”新市镇进展迅速,其他宜居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已大大超过全市平均56.24%的水平。
三、综合区力从弱到强,集体经济空前壮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全区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9亿元,在全市12个涉农区县中排名第四位。比1949年的842万增长1922倍,比1978年的1.42亿翻了六翻多。三级财政收入71.2亿元,仅次于塘沽和西青区,排名第三位,比1978年2950万元增长240倍。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由零上升到16.4亿,2008年提取公共积累5.5亿,比1958年的373万增长146倍。国有资产从零开始到2006年积累66亿。上述充分说明,区的综合实力空前增强,为建设津滨新城区、推进城市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四、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小康。6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其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需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595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670元高出1925元,达到了比较富裕的小康水平。与1949年占85.6%的农户,一年生活只能维持到秋饱或冬饱(余时靠讨饭或外出谋生)的贫困状况相比简直是达到了“天堂”,比1958年的人均收入67.2元增长171倍,比1978年的190元增长60倍。2008年底全区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64.4亿元,人均48885元,为富裕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60年前忍饥受冻的苦难日子永不复返。居民消费由以吃穿生存资料为主向住、行、教、娱升级。家庭购买衣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88年的60%以上下降到38%以下。标志着居民生活由贫困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家具已更新几代,住房已多次改善,不少农民已迁入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设备现代化的居民社区。家用汽车、旅游休闲消费成为时尚。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福祉。
东丽区历届领导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投巨资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让孩子们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建医院,完善医疗设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贵,100%农民实行合作医疗。健全完善就保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为农民打造“四金”收入,解除后顾之忧,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五、人民素质空前提高。经济实力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人民素质的提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根本,全区中小学校发展到64所,教职工3326人,在校学生44063余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发展了职业和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别为3330人和265人,杜绝了文盲;建幼儿园68所,幼儿教师429人,在园儿童近7747人;重视老有所学,建老年学校7所,在校生达2000人。加上成人教育,常年的各类职业培训和自学,全区基本形成了学习型社会。建立区,街、乡图书馆17所,文化馆站10所,村级广播室114个,有线电视普及率、广播覆盖率达100%;农村和社区普遍配置了健身器械,建立了老年活动室、书画室、健身房、门球场、文娱室等,秧歌队、舞蹈队、花鼓队、戏剧班、艺术团、红歌会等常年活动,处处充满生机,活泼、团结、友爱、和谐气氛。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八荣八耻”道德观教育深入人心。志愿义工服务者遍及公共场所和社区。涌现了众多文明家庭、文明单位,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不胜枚举。总之,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崇尚科学,破除愚昧,反对邪教,树立了社会主义新风尚,提高了人民素质,文明向上,团结,友爱、和谐已成为全区人民精神生活的主流。
展望未来,按照天津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的总体规划,东丽区将成为承接“双城”产业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天津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和我国北方重要国际交流中心。东丽的总体规划契合了这一宏伟战略布局,期盼它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