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迎难奋起,正确决策,河南的回答铿锵有力: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7月17日河南日报头版文章《破解难题的战略抉择》中的一段话。
“三化”之首是城镇化,足见城镇化之重要。这自然引发一个问题:农村城镇化到底怎样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方法,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当下农村城镇化的几种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主导,将原先农民居住的村庄拆掉,集中到新建的农民新居居住。由于农民原先居住分散,集中居住后,原先居住的土地被复垦,复垦出的土地面积比农民新居占地面积大,由此节约了土地。这几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节约的土地有多少会用来真正种粮食?又有多少“上市交易”?也就是说,农民有没有从其中得到实惠。种粮食也好,“上市交易”也好,农民都应成为受益主体。
让农民进城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进城后能不能完全享受“市民待遇”,以保证农民进城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城镇化极有可能演变成“圈地城市化、楼房城市化”等表面上的城市化。即真正的农村城镇化,应该是“农民市民化”,而不仅仅是建几座楼房让农民进城的“农村城市化”。这是当下农村城镇化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本质性问题。
更需要强调的是,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不管中国城市化如何推进,保护有限土地和农民利益应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一门心思只盯着农民手中的土地,对农民进城的后续生活缺少长远规划。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农民利益的盘剥,更不可能有真正的城市化。因为农民进城后没有了土地,其生活就要靠上班、经商,或是投资等其他经济行为来支撑。现实是,多数农民进城后主要还是靠上班“维持生活”,一旦失业,生活便会陷入困境,如果政府此时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医疗、失业等公共援助,这些“新市民”回到农村没有土地,呆在城市生活维艰,便有可能沦为城市“新贫民”。
农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保、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让农民真正城市化,这显然不是建几座楼房让农民“集中居住”就能实现的。具体到河南“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尤须牢记“农村城市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只有把握这一原则不动摇,才能真正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