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我国城镇人口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历史性转折,而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城市病”也随之而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记者,治理城市病,需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竞争。
时代周报:近年来,您担纲主持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受到官方和民间越来越多的关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2011年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倪鹏飞:2011年的总体格局是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总体行政级别较高。与2010年前十名相比,总体差距有所缩小,位序变化剧烈。2011年前50名的格局,是东部沿海占据7成,3成多为地级城市。与2010年前50名相比,中部城市数量增加,一级城市提升较快。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时代周报:自2003年以来,《报告》每年发布一次,今年刚好是第十年,回顾十年,我国的城市竞争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倪鹏飞: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崛起的十年,我们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史诗,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异常迅猛地膨胀。我们调查了294个城市,城市间的总体差距在缩小,但是局部差距有扩大趋势,比如说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是进一步缩小,但是中西部城市,尤其是中部这四年差距在扩大,也就是说中部的中心城市在迅速崛起,但是中部的一些地级市不但没有崛起,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作为一个大国,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是具有挑战性的,各地的发展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未来区域政策要进一步细化。
我们用竞争力指数变化,选择了50个提升最快的城市,从这些城市我们注意到有以下几个情况:一是中心城市提升较快;二是资源性城市发展很快;三是在一些欠发达的沿海区域,港口城市发展得比较好,比如辽宁的营口,还有一些东部的地级城市发展得也比较快。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城市是一个群起群飞的状态,各地都有快速崛起的城市,而不像2000年的时候,仅有东部沿海一枝独秀。
此外,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要素也在发生变化:从一般区位要素转向人才核心要素;从基础设施的硬件要素转向政府管理等软件要素;人才竞争力变化率,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综合变化率最大的因素。我们还对金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地区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比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更能促进周边区域的增长。另外,相对于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城市科技转换能力对城市效率影响更大。我们还注意到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具体的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和生态环境,对综合竞争力贡献度仍然较低,这也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政策提示,即我们要加快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参与全球竞争来提升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力,还要更加注重我们的生态环境。
时代周报:根据您的报告,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化水平依然偏低,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会如何发展?
倪鹏飞: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30年,目前按常住人口统计的中国城市化率刚超过50%,其中1/3的城市人口属于半城市化人口。因此,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城市化仍处在大规模加速过程中,未来10年仍将保持每年10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净增长。尽管过去城市化带动的投资增长,导致部分基础设施和住房过度发展,但未来由于人口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和住房投资仍将以一个较高比例增长,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关键引擎。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都在75%以上,中国实现75%的城市化目标应该在2040年左右。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加上科学技术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影响,最终不可能全部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同时,中国未来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过去的城市化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因为它是一个不完全的城市化,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城市体系有偏颇的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膨胀;需求结构失衡,内需不足。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收效甚微,我们未来发展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
时代周报: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权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实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明争暗战,结果却导致城市的趋同化,您对城市的商业竞争有何政策建议?
倪鹏飞:商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多快好省创富的能力。强大的商业基础或商业产业,是形成商业竞争力的核心;发达的区域经济是形成商业竞争力的基础;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商业竞争力的条件;边界的基础是形成商业竞争力的关键;优越的软环境是商业竞争力的保证。但诚如你所说,现在许多城市对商业竞争力的定位存在问题,比如脱离现实,目标超前,左右摇摆、反复变化或者好高骛远、盲目拔高。我对城市商业建设有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准确定位,加强竞争力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一个城市适合发展什么,商业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应该强调协调性,不应该因为自己从事这个专业,或者某个产业特别时兴,就盲目跟风。其次,要发展自己的拳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并注重品牌营销,这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联合营销和城市整体商业品牌营销。再次,是要培育商业人才,一个城市要成为商业中心,人才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要发掘传统的文化精髓,引进现代商业理念,铸造新型商业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商业中心的可持续性。